林 芳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綿陽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老年綜合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病竇綜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是由于竇房結或其周圍組織的器質性病變導致竇房結沖動形成障礙和沖動傳出障礙而產生的心律失常[1],置入人工永久心臟起搏器可有效減少SSS 所致的心臟猝死。但植入雙腔起搏器后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增加[2]。同時,SSS 合并高血壓的患者中,高血壓也增加患者心房顫動風險。因此在術后多配合藥物干預,臨床常用氨氯地平、坎地沙坦等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類降壓藥物,該類藥物既能夠促進患者血壓水平的降低,也能夠降低左房壓力,起到預防心房顫動的作用[3]。為評估坎地沙坦的應用價值及對心房顫動的影響,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期間于我院進行手術的SSS 合并高血壓患者62 例,展開術后為期3 個月的隨訪,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SSS 合并高血壓患者62 例,全部患者行雙腔起搏器植入術,接受藥物治療,患者知情同意。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參照組31 例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齡68 ~80 歲,平均年齡(73.21±1.62)歲,基礎疾病:糖尿病12 例,冠心病4 例。觀察組31 例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齡67 ~79 歲,平均年齡(73.18±1.63)歲,基礎疾病:糖尿病10 例,冠心病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納入標準:①符合病竇綜合征診斷標準;②血壓水平>140/90 mmHg;③血清肌酐水平≤2 mg/dl;④房室結構正常。
(2)排除標準:①合并中重度心臟瓣膜病變者;②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者;③合并冠心病、心肌病者。
參照組術后給予氨氯地平藥物降壓治療,氨氯地平2.5 ~10 mg/d。
觀察組術后給予坎地沙坦藥物降壓治療,坎地沙坦4 ~16 mg/d。
用藥3 個月后,比較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心房顫動發作時間,并比較兩組用藥前后血壓指標改善情況。
觀察組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少于參照組,心房顫動發作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心房顫動發作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心房顫動發作時間比較(± s)
心房顫動發作時間/(h·d-1)觀察組 31 1.23±0.34 0.48±0.12參照組 31 1.64±0.36 0.76±0.15 t 4.610 8.116 P<0.05 <0.05組別 例數 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次·d-1)
用藥前,兩組血壓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血壓指標低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血壓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s, mmHg)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血壓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s, mmHg)
組別 例數 舒張壓 t P用藥前 用藥3 個月后觀察組 31 98.70±10.37 88.23±7.03 4.653 <0.05參照組 31 98.82±10.41 88.73±7.23 4.432 <0.05 t 0.045 0.276 P>0.05 >0.05組別 例數 收縮壓 t P用藥前 用藥3 個月后觀察組 31 152.37±11.24 136.28±8.23 6.431 <0.05參照組 31 152.18±11.37 137.92±8.05 5.699 <0.05 t 0.066 0.793 P>0.05 >0.05
病竇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雙腔起搏器植入術治療,能夠保證患者基礎心率,改善心房血流動力學,預防心房顫動發生[4-5]。但同時,心房起搏器的使用,會造成房內傳導延遲,從而增加心房顫動發作時間;心室起搏器的使用,會造成心室收縮末壓增高,增加心房內壓,所以也會誘發心房顫動發生[6]。多數SSS 患者合并高血壓癥狀,高血壓作為心房顫動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提高了患者術后心房顫動發生風險[7]。因此在臨床給予SSS 合并高血壓患者雙腔起搏器植入術后,需配合降壓藥物控制患者血壓。
本文結果顯示,在降血壓效果上,兩種藥物皆能夠顯著降低血壓水平,患者用藥后皆能夠控制血壓處于標準參數范圍。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能夠減輕患者心臟后負荷與左房壓力,這對預防心房顫動也起到較好的效果。另外,坎地沙坦藥物治療下心房高頻事件發作次數更少,心房顫動發作時間更短。坎地沙坦藥物具有延緩心房電重構作用,所以在降低心房顫動發生,減輕心房顫動負荷的作用上更為顯著[8]。
綜上所述,臨床給予SSS 合并高血壓患者行雙腔起搏器植入術治療,術后給予患者坎地沙坦或氨氯地平藥物,都能夠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但坎地沙坦對降低心房顫動發作次數和心房顫動發作時間方面優于氨氯地平,藥物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