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茗璐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院骨科 浙江 余姚 31540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基本發展成熟,經過30 多年的臨床研究,現如今該治療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有所保證。目前,伴隨著逐漸步入老年化的社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更換人工關節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情況,對已經變形的關節進行矯正,使患者的關節運動功能得以改善甚至完全恢復,隨著現在醫學的進步,這種治療效果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但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可能在一些老年患者手術后會有一些并發癥產生,都是由于老年患者血流速遞、機體免疫力下降的原因,這樣不僅對患者治療不會有幫助,還會讓患者住更長時間的醫院,會讓患者身體狀態變差,這樣對患者的病情也沒有幫助[1]。所以,應對這些老年髖關節手術的患者,必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在做護理干預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60 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肝素抗凝、功能鍛煉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齡34 ~67 歲,平均年齡(51.04±16.33)歲;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方式進行干預,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齡36 ~79 歲,平均年齡(52.41±15.2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的治療:(1)年齡大于等于65 周歲因股骨頸骨折來我科進行髖關節置換術,且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2)住院期間精神狀態良好,并愿意積極配合本研究的患者:(3)患者對本研究的藥物及中醫治療方法有承受力的。
排除納入標準的:(1)有其他合并癥者;(2)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并對研究結果有影響者(3)有嚴重的肝、腎、胃部疾病,影響所使用藥物代謝者;(4)依從性差,治療過程中中途脫離者[2]。
對參與研究的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后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實施術后功能鍛煉和肝素抗凝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方式進行干預。其中還包括常規護理,其主要是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術前、術中、術后生理護理以及用藥護理。
(1)護理研究:患者入院后,需展開綜合性評估,問詢患者的年齡、近期手術史及病史等,比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栓形成、靜脈曲張等。對于部分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潛在風險因素的患者需取得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等檢查報告后,為其有針對性的制定護理計劃。
(2)健康引導:與患者進行交談,或者給患者一些資料,讓患者對疾病相關的知識和DVP 自我檢測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一些主意事項。盡可能的為患者制定的食譜需做到鹽、脂肪含量低,但是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食譜;叮囑患者適當增加飲水量,避免使用油膩辛辣食物,而且必須忌吸煙和飲酒。
(3)身體護理:手術前3 d 要讓患者在床上先練習相關訓練內容。術后告訴患者臥床時需平躺,將患肢抬高并向外伸展,側臥、盤腿坐、患肢外旋或內收都是不可取的。術后3 d 幫助患者起身,無需繼續使用墊腿枕,控制坐立時間。
(4)一般護理:術后24 h 很重要,在這一時間段很有可能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埋下隱患,必須時刻觀察下肢血液回流情況及膚色、觸覺、皮膚溫度等,第雙下肢周徑進行測量并記錄。患肢如有腫脹、皮溫降低、小腿肌肉呈牽拉痛、大腿根部壓痛等情況,表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必須第一時間告知醫師,讓醫師采取有效地處理措施。如果切口處有滲血情況,也要記錄各種情況,并第一時間報醫師,采用處理措施。彈力繃帶如有血漬等污染物或者出現褶皺,需及時予以處理。間斷性予以充氣壓力泵治療,1 次至2 次/日,30 ~60 min/次[3]。
(5)康復引導:手術后第1 天,就要由護理人員指導下,安排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3 ~7 d,讓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同時利用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儀鍛煉下髖、膝關節功能等,術后7 d,可適當在病床周邊使用雙拐進行站立訓練,每天鍛煉2 次,每次5 ~10 min。
(6)中醫方面:①飲食護理:骨科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必然會有一定創傷,出現淤血停滯、氣機不暢。術后指導患者在飲食上可以食用瘦肉湯、木耳、金針菇等,此類食物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中醫學認為,骨骼是由腎充養,所以應多使用補腎食物,比如枸杞、桃仁、肉桂等,可將其與米一同熬煮。患者有氣血虛弱癥狀,可在飲食中加入黃芪、當歸等。有脾胃失和癥狀,飲食需盡量保持少鹽少油。②可采用中醫按摩和中醫護理,不僅防止靜脈回流,提高血流量,而且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可通過按摩一些穴位來促進關節恢復,或者貼敷療法、臍部灸療法等進行活血化瘀,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是否有血栓形成。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無肺血栓發生,觀察組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患者2 例(3.33%),對照組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患者7 例(11.67%),觀察組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943,P<0.05)。
髖關節置換術后最主要的并發癥就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在于靜脈血液經過下肢深靜脈血管時發生凝結,這可能是因為患者臥床或久坐等使靜脈流速減慢引起的,如果血管內膜有損傷,可能是手術過程中對血管壁造成損傷導致的。血栓是指在手術時對凝血進行激活,使得血小板大量聚集,內外源凝血系統被激活,發生血液高凝。此外,關節置換術患者大多是高齡患者,會伴隨有一些基礎性疾病,這些都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些都有可能是促進下肢DVT 發生的因素。
有文獻表明,未使用過抗血栓預防藥物的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的概率為45%~57%。所以要制定一些措施來預防,比如提高手術操作水平、使用中藥、盡早下床活動等[4]。
中醫普遍認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在中醫領域即為“腫脹”“脈道閉阻”,可通過活血化瘀的方式予以治療。我國某著名醫學典籍中便提到了血液循環。在我國唐代時期某著名醫藥學家編寫的中醫學經典著作中也有相關記載[5]。需對這些著名的中醫學經典著作中的內容進行研究和討論,以此來更好的發展中醫學治療技術及護理方法,提高疾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