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亞君
(宜興市善卷骨科醫院骨一科 江蘇 宜興 214233)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指腰椎間盤髓核、軟骨板以及纖維環等出現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后,受到外力影響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突出或突出,造成相鄰脊神經受到壓迫而引發的一系列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于中老年群體,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大、小便障礙,嚴重者甚至出現下肢不完全性癱瘓[1]。腰椎間盤突出癥以L5/S1 段最為常見,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是目前治療L5/S1 椎間盤突出癥的兩種常用術式,為比較兩種術式實際治療效果,我院對2015 年8 月—2020 年8 月間收治的96 例L5/S1 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將2015 年8 月—2020 年8 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96 例L5/S1 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組50 例和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approach for discectomy, PEID)組46 例。PETD 組當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38 ~68 歲,平均年齡(54.22±5.63)歲,病程6 ~20 個月,平均(13.22±3.26)個月;PEID 組當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齡36 ~66 歲,平均年齡(52.39±5.14)歲,病程5 ~19 個月,平均(12.78±2.91)個月。兩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選入對象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L5/S1 椎間盤突出癥,存在較為明顯的單側神經根性疼痛,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多節段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感染、腰椎滑脫者;手術禁忌證;凝血功能障礙者;資料不全者。
PETD 組采取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麻醉后患者取健側臥位,腰部墊上薄枕,常規消毒鋪巾后,C 臂機透視定位L5/S1,椎間隙體表正位投影、正側位穿刺線路體表投影線,參考兩投影線交點。于棘突中線旁12 ~13 cm 處定位穿刺點。在影像導向下,由L5/S1 椎間孔入路將穿刺針置入S1 上關節突,并注入5 mL 1%鹽酸利多卡因。將穿刺套管固定好,經套管將導絲沿椎間隙定位方向置入,構建切口,長度為8 mm,通過擴張管構建軟組織通道,逐級擴孔至L5/S1 側椎間孔外側緣,將工作套管置入,并放置內窺鏡。鏡下采取抓鉗將突出物等組織取出,并進行熱凝、分離、止血,再進行椎間盤纖維環成形。確認無神經損傷且術區未發現明顯出血后,將套管拔除,縫合切口,切口以敷料覆蓋,術后給予適當抗生素抗感染。
PEID 組采取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治療,麻醉后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C 臂機透視定位L5/S1 椎板間隙體表正位投影,從棘突中線旁0.5 cm 處定位穿刺點,置入穿刺針至對應節段黃韌帶層面,然后拔除針芯,將導絲置入其中,構建切口,長度為8 mm,通過擴張管構建軟組織通道,置入工作套管,以C 臂機透視確認套管位置合適后將內窺鏡置入套管并將部分黃韌帶切除,鏡下采取抓鉗將突出物等組織取出,并進行熱凝、分離、止血,再進行椎間盤纖維環成形。確認無神經損傷且術區未發現明顯出血后,將套管拔除,縫合切口,切口以敷料覆蓋,術后給予適當抗生素抗感染。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術后1 個月,采取ODI 量表對兩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進行評價,量表總分為5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采取JOA 量表對兩組患者腰椎功能進行評價,量表總分為29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好[2]。
研究通過Epidata3.1 對相關數據進行錄入。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EID 組手術時間要短于PETD 組(P<0.05);PEID組術中透視次數要少于PETD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透視次數/次PETD 組 50 78.12±12.33 18.69±4.65 PEID 組 46 67.25±10.21 4.78±1.26 t 4.682 19.629 P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ODI 與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周,兩組患者ODI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P<0.05),JOA 評分均有所上升(P<0.05),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ODI 以及JOA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ODI 以及JOA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P <0.05。
JOA治療前 治療后4 周 治療前 治療后4 周PETD 組 50 40.36±5.74 25.32±3.62* 14.12±2.35 22.32±3.98*PEID 組 46 40.97±5.13 24.61±3.78* 14.31±2.51 22.59±4.03*t 0.547 0.940 0.383 0.328 P 0.586 0.350 0.703 0.744組別 例數ODI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中老年群體常見病,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以及下肢疼痛,會對其正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L5/S1 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病變節段,該節段橫突間隙較為狹窄,且椎間孔較小,經常會出現小關節突增生、橫突肥大,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手術治療。以往常采取后路開放性椎板減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該術會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實際療效會受到限制[3]。在微創手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其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為兩種常用術式。
本次研究中,兩組分別采取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治療。結果表明治療后4 周,兩組患者ODI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P<0.05),JOA評分均有所上升(P<0.05),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曉波和雷博文[4]結果相似。可見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治療L5/S1 椎間盤突出癥均能夠改善患者腰椎障礙,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兩種術式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能夠保留腰椎原本解剖結構以及生物力學穩定性,同時能夠減少椎管內瘢痕組織形成,術后感染風險較低。PEID 組手術時間要短于PETD 組(P<0.05);PEID 組術中透視次數要少于PETD 組(P<0.05),與鄭琎喆等[5]結果相似,由此可見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在術中透視次數以及手術時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這主要是由于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更便于醫生操作,椎板間內窺鏡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視野,有利于切除突出或脫出的腰椎間盤組織,無需透視,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L5/S1 椎間盤突出癥以椎間孔入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治療均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椎板間入路術式術中透視次數較少,手術時間更短,更符合醫生操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