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雅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 天津 30019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臨床常見疾病,對人們生命健康易造成威脅。冠狀動脈上的單一分支或多分支有缺血現象,心肌的血流灌注發生障礙,致心肌細胞缺氧、缺血甚至死亡。糖尿病為心血管病中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醫學上研究報道他汀類藥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2 型糖尿病患者脂質代謝紊亂為引發心血管并發癥的主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危險系數較正常人高出3 倍。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腦血管病、周圍動脈病等,且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存在相關聯性。而有效控制以及延緩動脈硬化,是預防和延遲這類疾病的有效方式。針對早期階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療法,對提升冠心病生活質量水平及降低死亡等各項均有重要性[1-2]。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預防冠心病進展的有效手段。他汀類藥物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方面療效肯定,國內外研究證明他汀類藥物主要經調整內皮功能,及抗氧化、抗凝、抗炎等發揮作用,有助于逆轉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研究顯示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穩定斑塊及逆轉動脈硬化療效較佳。按目前指南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者,尤其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需長期服他汀[3]。指南推薦阿托伐他?。ɑ蛲葟姸绕渌。┲委熈?0 ~80 mg。他汀類藥使用的劑量研究顯示高劑量或強化劑量他汀能帶來更多幫助,但對高劑量他汀治療安全性、必要性需進行驗證。老年人他汀類藥使用劑量,目前研究顯示高劑量阿托伐他汀80 mg 能降低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但增加風險。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用中等強度他汀時必須嚴密監測風險。但過多的服用該種藥易使患者的依從性變差,因此,優化治療藥物、降低服藥量對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預后極為關鍵[4]。本研究通過對不同他汀類藥物用量下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機體內的血脂水平等指標進行檢測,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52 例2 型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和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各26 例。所有患者中男28 例,女24 例,年齡38 ~79 歲,平均年齡(58.9±4.5)歲。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治療前與院方簽訂了患者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在接收治療前15 d 內不服用任何調血脂藥;未發生過明顯免疫排異反應;納入者半年內無術史?;颊邿o血液系疾病。排除標準:自身有嚴重肝功腎功不全及甲狀腺功嚴重衰竭者。
阿托伐他?。⑵胀祝鷾饰奶枺簢帨首?0120050,廠家: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20 mg/片。所有患者治療階段采用低糖低脂飲食。均常規進行飲食控制、抗血小板藥、抗凝劑及非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服用方法20 mg/次,1 次/d;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于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服用方法10 mg/次,1 次/d;給藥2 周,對指標進行測定。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抽取靜脈血,測定其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治療后再次按照同樣方法對其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進行測定;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統計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
釆用SPSS 17.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TG、TC和LDC-C 值呈現下降趨勢。治療后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的TG、TC 及LDL-C 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 s, mmoL·-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 s, mmoL·-1)
注:*與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治療后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TG TC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 26 治療前 2.00±0.48 5.33±1.33治療后 1.97±0.75 5.21±1.38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 26 治療前 1.96±0.97 5.91±1.95治療后 1.25±0.36* 4.07±1.07*組別 例數 時間 HDL-C LDL-C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 26 治療前 1.22±0.35 4.96±1.01治療后 1.42±0.62 4.86±0.97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 26 治療前 1.17±0.91 4.85±1.32治療后 1.41±0.37 1.97±0.98*
兩組治療該病的療效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hs-CRP 濃度明顯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s-CRP 變化(± s, mg/L)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s-CRP 變化(± s, mg/L)
注:*與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治療后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Hs-CRP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 26 治療前 25.58±3.67治療后 10.17±0.84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 26 治療前 26.07±3.49治療后 16.25±0.93*
糖尿病人群長時間血糖處于較高水平,引發系列眼、腎、血管、神經等全身性臟器、組織功能障礙。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致使動脈管腔變窄所引發,臨床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等均為誘發冠心病主因。血糖提升伴脂質代謝異常引發動脈粥樣硬化[5]。因此,臨床需及時糾正糖尿病者脂質代謝異常,為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療的關鍵環節。糖尿病作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危因素之一,且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總發生率占比高。冠心病及糖尿病發病率逐步增加。與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比,冠心病并發糖尿病相對臨床預后更差。他汀類藥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用他汀類藥能大大降低心臟病發生率,主要通過調脂及直接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動脈內皮功能、抑制粥樣斑塊內脂質核、纖維核形成、制約粥樣斑塊破裂、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癥因子發揮作用[6-7]。臨床他汀類藥物主要加快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清除速率,膽固醇于肝臟內合成、儲存能力下降,并抑制體內超敏C 蛋白(hs-CRP)合成等,使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受到抑制;同時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等,有效維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部分人群的斑塊發生了逆轉。但目前臨床對他汀類藥物的使用量仍有疑問,他汀類藥物在不同人體藥動學中的代謝存在差異性,部分人對該類藥更為敏感。研究相較于10 mg 標準量,20 mg 加倍量他汀類藥大大降低心血管患者hs-CRP 水平,延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且不良反應無明顯變化[8]。臨床他汀類藥廣泛用于降脂穩斑。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降脂功能外,還抑制內皮炎癥、保護內皮細胞,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且與辛伐他汀比,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 還原酶藥效的基團,可不經肝代謝發揮作用,起效快。此外在機體吸收率、生物利用度、排泄率也高于辛伐他汀[9]。本文結果顯示,阿托伐他汀高劑量組(20 mg)hs-CRP、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濃度均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劑量組(10 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對于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治療,低劑量阿托伐他汀在體內hs-CRP、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濃度較高劑量阿托伐他汀指標值高,在臨床上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