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李永鳳
(1 廣州新海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廣州 510300)
(2 廣州新海醫院康復醫學科 廣東 廣州 510300)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性疾病,患者發病后容易出現意識不清、失語、偏癱等神經系統疾病,經過有效治療可以脫離危險,緩解臨床癥狀,但是大多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養,而在此過程中,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進而出現褥瘡,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1]。因此,對腦梗死后長期臥床患者加強護理干預,降低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2]。為進一步對腦梗死后長期臥床患者的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2019年1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將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 在 我 院 接 受 治 療 的100 例腦梗死后長期臥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 例,其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為56 ~90 歲,平均年齡(67.29±3.01)歲。觀察組50 例,其中男29 例,女21例;年齡為55~92歲,平均年齡(68.04±3.1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行精細化護理:(1)健康教育:通過宣傳海報、視頻等方式講解褥瘡發生原因、嚴重后果及處理方法等,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識及配合程度。同時對護理人員做好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從思想上重視褥瘡的預防及處理,能夠積極主動的實施護理干預,以降低褥瘡的發生率。(2)心理護理:患者因為出現語言交流障礙、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長期臥床出現肌肉萎縮,容易產生情緒低落、自卑、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詳細介紹腦梗死的發病原因、并發癥及注意事項等。通過介紹成功資料案例,安慰鼓勵患者,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及家屬褥瘡發生的可能性、預防及處理方法等,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依從性和配合度。(3)體位護理:患者因長期臥床、長時間采用同一體位,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受影響出現組織營養不良,進而引發褥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因此,要對患者開展體位護理,定期變換體位,對病情穩定患者白天每2 h 更換1 次,夜間每3 h 更換1 次。因患者側臥時,重力會落于髂棘骨隆突處,導致該部位局部受損,如果背部墊一軟枕,可將部分重力分散至軟枕,減輕粗隆部壓力。對患者翻身時采用30°翻身法(右側位30°-左側位30°-平臥位),每種臥位持續2 h。在協助患者改變體位時,注意動作輕柔,不要拖、拉,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對病情不穩患者,可使用氣墊床,通過充放氣交替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降低褥瘡發生率。(4)皮膚護理:患者容易出現尿失禁,護理不及時可引發泌尿道感染,因此應注意及時清洗、處理排泄物,并對被污染衣服棉被及時進行更換,以保持床上用品的干燥清潔。患者沐浴后使用爽身粉以保持腋窩、會陰部皮膚干燥清潔,緩解皮膚與床面的摩擦。對Ⅰ度壓瘡使用賽膚潤涂抹按摩,Ⅱ度壓瘡以0.9%氯化鈉溶液消毒,外敷水膠體敷料,Ⅲ度及以上的感染傷口可使用藻酸鹽敷料,滲液多的可以持續引流,定時0.9%氯化鈉溶液沖洗。遵醫囑以乙醇對局部受壓皮膚進行消毒按摩,并將壞死組織及時清除。(5)營養支持:因患者大多存在營養不良問題,對病情允許患者,實施腸內營養,可遵醫囑輸注清蛋白、維生素、復方氨基酸、血漿等,注意控制加熱器溫度及滴注速度,若患者沒有出現胃腸道反應則逐漸提高速度。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褥瘡發生率。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協助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加強巡視,注意觀察患者狀態,并做好飲食指導、皮膚護理及健康教育等。
(1)對比兩組褥瘡的發生率。(2)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3],問卷滿分100 分,以得分85 分以上為十分滿意,60 ~85 分為比較滿意,不足60 分為不滿意。(3)觀察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營養情況指標變化[4]。
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以t檢驗,當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褥瘡發生率為2%(1/50),低于對照組的12%(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營養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營養情況變化(± s)

表2 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營養情況變化(± s)
注:t 表觀察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P <0.05;t1 表對照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P1 <0.05;t2 表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P2 <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焦慮情緒/分 抑郁情緒/分 HGB/(g·L-1)觀察組 50 護理前 62.98±4.01 62.77±4.43 87.53±5.46護理后 41.89±3.56 40.55±3.61 96.03±6.26 t 8.286 15.801 10.363 P <0.05 <0.05 <0.05對照組 50 護理前 61.55±4.26 62.71±4.69 86.72±5.39護理后 49.48±3.73 48.46±3.25 90.18±5.79 t1 11.073 9.294 15.335 P1 <0.05 <0.05 <0.05 t2 5.299 11.284 15.046 P2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時間 ALB/(g·l-1) TP/(g·L-1)觀察組 50 護理前 29.41±2.30 58.49±4.61護理后 36.48±2.63 65.07±5.22 t 10.447 7.329 P<0.05 <0.05對照組 50 護理前 29.65±2.27 58.50±4.39護理后 33.28±2.53 61.41±3.25 t1 7.008 8.205 P1 <0.05 <0.05 t2 6.785 6.498 P2 <0.05 <0.05
褥瘡是指因長期臥床,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迫,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局部的血液、氧氣及營養供給不足,進而引發局部組織潰瘍、壞死等一系列變化[5]。大多腦梗死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為褥瘡高發人群。褥瘡的發病原因主要為[6-7]:(1)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腦梗死患者自主翻身受限,機體局部長時間受壓迫,容易出現缺血、缺氧、營養不良,進而會出現潰瘍、壞死。再加上患者長時間臥床,運動量不斷減少,免疫力降低,增加了褥瘡的發生率。(2)外部環境潮濕:部分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大小便失禁,局部皮膚長時間潮濕,受污染因素和摩擦刺激,局部皮膚容易出現損傷,進而形成褥瘡。(3)營養不良:患者因受疾病的影響,食欲較差,消化不良,導致機體吸收較差出現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降低,引發褥瘡。
臨床上以往采用的常規護理因缺乏針對性,對褥瘡的預防及處理效果欠佳。精細化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落實護理管理,將護理工作明確化、具體化,進而提升護理質量,更好滿足患者需要[8]。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精細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褥瘡發生率為2%,低于對照組的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營養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證明精細化護理可以有效預防褥瘡發生,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緩解患者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長期臥床患者積極開展精細化護理,可以降低褥瘡等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