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淋霞,吳 清(通訊作者)
(1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中醫腦病科 上海 201299)
(2 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上海 201299)
偏頭痛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之一,是一種嚴重的、周期性發作的、以單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臨床表現的疾病[1]。因其發作反復且難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緩解癥狀且恢復日常自主生活能力成為臨床的一大難題。加味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大棗、炙甘草、川芎、白芷組成,具有補血散寒、養血通脈、除痹止痛的功效。本研究將加味當歸四逆湯聯合針刺療法應用于2019 年4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偏頭痛(風寒阻絡型)患者中,旨在明確該治療方案在偏頭痛(風寒阻絡型)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此類患者規范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據和支持。
本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3 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收治的60 例偏頭痛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西醫確診為偏頭痛、中醫確診為風寒阻絡型偏頭痛,年齡18 ~65 歲,偏頭痛病史>6 個月,首次發作時間<50 歲,近3 個月頭痛發作次數2 ~6 次/月,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者,顱內器質性病變者,酒精、止痛藥或其他藥物濫用者,其他類型偏頭痛,高血壓、鼻竇炎等其他原發疾病導致的頭痛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0 例)和觀察組(30 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分析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對照組治療方案:太極通天口服液(生產廠家:四川太極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9120098)口服治療,10 mL/次,3 次/d;共治療4 周。
觀察組采用加味當歸四逆湯配合針刺治療,所有偏頭痛患者,以風寒入絡,瘀血阻滯型頭痛為主而兼標實(即標實不急不重)者均當歸四逆湯基本方,結合辨證加減治療;若標實明顯則當先治其標實,然后按血瘀頭痛治療;具體如下:當歸四逆湯基本方:當歸12 g,桂枝10 g,芍藥9 g,細辛6 g,通草6 g,大棗10 g,炙甘草6 g,川芎15 g,白芷15 g;加減法:神疲乏力者加黃芪、黨參,食少納呆者加山藥、白術,兩脅脹悶較重者加用香附、郁金,心煩易怒者加生地、合歡皮;1 劑/d,方劑加500 mL 涼水浸泡30 min,大火煮開后小火煎煮至300 mL,早晚飯后分兩次服用。針刺具體方案:取穴:太陽、外關、列缺、太溪穴上下同取,針刺部位局部消毒后采用1 寸/1.5 寸毫針刺入穴位0.5 ~1.2 寸,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提插捻轉,后留針30 min;起針后可配合艾灸,20 min/次;針刺和艾灸均1 次/d,連續治療5 d 后休息2 d;共治療4 周。
對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程度、中醫癥候積分、大腦動脈血流速度[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后動脈(PCA)]、治療效果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頭痛程度采用VAS 量表[2]進行評價,得分0 ~10 分,得分越高,頭痛越嚴重;中醫證候積分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版)從頭痛程度(0 ~6)、發作次數(0 ~6)、持續時間(0 ~6)、等維度進行評價,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大腦動脈血流速度采用經顱多普勒(TCD)進行檢測。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中醫征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0%≤中醫征候積分減少<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中醫征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前兩組頭痛程度、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各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頭痛程度、中醫癥候積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程度、中醫癥候積分比較結果(±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程度、中醫癥候積分比較結果(±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發作次數/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8.62±0.53 2.13±0.51*△ 4.26±1.53 1.62±0.34*△對照組 30 8.71±0.52 4.49±0.68* 4.47±1.32 2.91±1.75*t 0.6639 9.8013 0.5692 3.9634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頭痛程度VAS/分中醫證候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19±1.35 1.12±0.38*△ 15.46±1.54 4.66±1.26*△對照組 30 4.13±1.15 2.37±0.65* 15.48±1.52 8.62±1.53*t 0.1853 9.0932 0.1266 10.9984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持續時間/h
治療前兩組大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大腦動脈血流速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大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s, 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大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s, 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MCV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7.32±5.67 48.51±3.27*△ 79.45±8.62 60.23±6.76*△對照組 30 66.43±5.48 58.94±6.83* 78.96±7.32 69.73±7.44*t 0.6182 7.5441 0.2373 5.1762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ACA PCA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56.47±4.34 39.87±3.69*△對照組 30 55.47±5.97 50.32±4.53*t 0.7421 9.7963 P>0.05 <0.05組別 例數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例)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偏頭痛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的常見原發性頭痛疾病類型,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性反復發作性中至重度搏動性頭疼,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等癥狀,該病病程長、發作時癥狀時間常、易反復,嚴重影響人民工作能力、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3]。最新調查顯示,該數據已經突破10%,在10%~20%間[4];因此積極干預治療對提升我國人民整體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當歸四逆湯源于桂枝湯,有溫經、散寒、活血、通脈、止痛的作用;方中當歸通血補虛,桂枝溫經通脈,祛寒邪,白芍補益陰血,解表散寒,通草可活血、祛瘀、止痛,甘草、大棗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脈、活血化瘀、解除疼痛之功效[5]。本研究在當歸四逆湯基礎上對特定穴位進行針刺及艾灸治療,配合針刺對太陽、外關、列缺、太溪等腧穴的刺激改善偏頭痛癥狀;太陽通絡解表止痛;外關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之功;列缺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太溪補腎虛性五官病證;發揮溫經散寒、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的功效。綜上所述:加味當歸四逆湯配合針刺用于治療風寒阻絡型偏頭痛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