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利軍 車小婷
中華孝文化是中華兒女內心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規范,是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同時弘揚時代新風。高職生弘揚并踐行中華孝文化是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中華孝文化的基本內涵
歷史變遷,政權更迭,中華孝文化貫穿中國歷史發展的始終。“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一種理念,維護著家庭氛圍,彰顯著中華兒女品格,鑄就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孝文化包括孝的理論與制度、孝的實際運用兩個方面,其中孝的理論與制度為孝道,孝道在實際生活的運用則為孝行。孝道與孝行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華孝文化,并對中華兒女品格、中華民族精神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內涵是善事父母——養親、敬親,即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子女不僅要滿足父母物質方面的需要,而且要尊重父母,注重精神方面的關心,讓父母精神愉晚,感到幸福、快樂。
養親,是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方面的滿足,以及在身體健康方面的關心。《爾雅》是中國最早記錄“孝”的著作,提出:“善事父母為孝。”認為孝就是對父母的贍養。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則是從漢字的結構方面對孝進行解讀,認為“孝”是由“老”字的上半部分和“子”字相結合,寓意老人、父母等長輩和子女的緊密聯系。《孝經·三才》中目:“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為子女應該積極、不遺余力地去孝敬父母。
敬親,是孝道中更高層次的贍養,主要指子女對父母在精神層面的滿足,子女要和父母溝通交流,摸清父母的心意,用心照顧父母,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獲得精神寬慰。孔子特別重視子女對父母精神層面的尊敬,在《論語·為政篇》中:“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單純是贍養,那和養狗、馬有何不同?認為子女滿足父母物質方面的需求僅為低層次的孝,更高層次的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要注重父母精神層次需求的滿足。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的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么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
中國傳統孝道的延長內涵——立身,即子女要成就一番事業,養父母之志,揚名立世、光宗耀祖。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功成名就,獲得世人的稱贊,從而使父母榮耀顯赫。《孝經·開宗明義》云:“安身行道,揚名于世,孝之終也。”也就是說,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并為理想而不斷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要磨煉自己的意志,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使之保持健康,這是造就一番事業的基本條件。兒女在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二、中華孝文化對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社會中,中華孝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從哲學角度用辯證的思維來考慮,中華孝文化亦有其精華的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運用中華孝文化的精華,發揮中華孝文化對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堅持與時俱進,在創新的基礎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高職生德育素養的全面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孝”在古代與政治道德文化緊密相連,因此,要注重孝敬與國家統治、個人仕途相結合。《孝經·士章》:“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位,而守其祭祀。”《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將家庭倫理方面的孝延伸為政治道德方面的孝。《孝經·開宗明義》中:“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表達著子民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體現著中華孝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歷朝歷代統治者重視以“孝”治國,如,漢代“以孝治天下”,設立“舉孝廉”的選拔官員制度,以“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準則;唐代設立“丁憂”制度,不僅重視對朝堂官員孝順的考察,而且將“孝”滲入到民間百姓的守喪制度。
中華孝文化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情懷。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高職院校要將中華孝文化融入到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創新中華孝文化,發揮中華孝文化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積極意義,提升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有利于增強責任意識
中華孝文化中“孝”是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君子立身,孝字為本。”中華孝文化提倡的“孝”并不是字面意義的“孝”,而是實踐意義的“孝”。通過履行“孝”踐行自身的責任與擔當,即個人通過踐行“孝”承擔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使命。統治階級通過考察子民的“孝”,達到人人“尊尊親親”的局面,通過“孝”來選擇國家的忠臣良將。《禮記·祭義》中提出:“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強調對君要忠,為官要盡職盡責。
當今社會不乏一些兒女為一己私利而對父母動粗的惡性事件。從表面上看,這些子女重視個人利益;從深層意義上看,這些子女則是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中華孝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發揮中華孝文化的責任教育意義,可增強高職生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
(三)有利于提升感恩意識
中華孝文化注重人性熏陶、道德內化,注重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中華孝文化強調在行為上要尊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賢。俗語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其言行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潤物細無聲地發揮著對孩子的積極影響。一代傳承一代,孩子目睹父母對老人與長輩的關心、精心照顧,感受著父母對老人與長輩的孝敬和感恩。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孝敬父母與長輩,關心父母與長輩。雖然這些言行是生活瑣事,但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重大,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中華孝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多次談到尊老敬老,重視家庭家風,重視弘揚孝文化。因此,中華孝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可發揮中華孝文化的感恩教育意義,提升高職生的感恩意識。
(四)有利于筑牢生命意識
生命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十分珍貴的。中華孝文化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同時,強調身為子女要重視自己的生命,不能隨意傷害自己的軀體。《孝經·開宗明義》中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禮記·祭義》中:“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都強調身體發膚來自父母,出于對父母的孝敬,子女也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能有絲毫損傷。近年來,頻繁發生大學生傷殘事件,反映部分大學生存在著漠視生命、不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偏差。中華孝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職生懂得生命的珍貴,引導高職生思考生命的價值,教育高職生敬畏生命,筑牢高職生的生命意識,幫助高職生形成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中華孝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以孝文化知識為藍本弘揚中華孝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對高職生進行孝教育時,要對中華傳統孝文化的內容進行整合,取其精華,編纂適合對高職生進行孝教育的教材、講義、讀本等資料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對高職生進行課堂講授時,要根據高職生的情感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將中華孝文化與時事政治相結合,貼近高職生的生活,并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使教學內容與高職生的情感世界能有效融合,將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高職生的情感之中。另外,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并運用高職生熟知的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體平臺,積極發揮高職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增強中華孝文化知識的情感認同,提高教學效果。高職院校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宣傳中華孝文化,可增加高職生對孝文化的認同,幫助高職生全面了解并傳承中華孝文化。
(二)以實踐為基礎弘揚中華孝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側重于讓高職生了解孝知識,但是教育的目的則是通過行動盡孝。思政教師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引導高職生利用節假日進行關于孝故事、榜樣的調查,引導高職生培養踐行孝的自覺性;學生管理部門要加強校園孝文化宣傳的環境創設,以“孝”為主題的團活動,制作孝文化宣傳欄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重視家庭的言傳身教。父母從物質、精神等不同方面孝敬長輩、關心父母,為子女做出表率,對子女進行身體力行的孝文化教育。家校攜手共育,注重從多渠道培養高職生敬親孝親的優良品格,引導、教育高職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以情感為紐帶弘揚中華孝文化
高職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更透徹地理解中華孝文化,而且能接觸社會,更好地了解社會,體會到“生活不易”,更好地理解父母與長輩的良苦用心,真正理解父母的不易與艱辛,從而更好地為其與父母與長輩之間建立情感紐帶。學校、社區可組織學生參與孝文化的相關活動,如,到敬老院、社區孤寡老人家庭開展敬老、愛老等志愿服務。政府部門聯合媒體平臺搭建孝文化網站,讓高職生積極學習中華孝文化知識,深入理解中華孝文化的內涵,加深對中華孝文化的理解與宣揚,更好地發揮中華孝文化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以傳統節日為媒介弘揚中華孝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凝聚沉淀的民族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應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民俗的豐富寓意向高職生弘揚中華孝文化。春節期間,晚輩要給父母、長輩拜年,以期家庭和睦、來年豐收;元宵期間,上至老人下至小輩,食元宵猜燈謎賞花燈,以期美滿;清明時節掃墓,祭奠先輩;端午佳節,食粽子劃龍舟,寄托著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中秋時節,食月餅賞月亮,寓意合家團圓;重陽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登高祈福,寓意長久長壽,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結語
中華孝文化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教育價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運用多種途徑積極引導高職生學習中華孝文化,使高職生加深對中華孝文化的理解,積極主動地宣揚中華孝文化,發自內心地為中華傳統文化而自豪。
作者簡介:喬利軍(1979-),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車小婷(1976-),女,河南沁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