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儉儀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對于文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實踐教學歸納出理解詞語的有效方法: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利用做動作的方法巧妙理解詞語;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境;生活實際;分合法;想象
理解詞語的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好壞的重要標志,理解詞語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基本功。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學中理解詞語對于文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解詞語,才能理解段落的意思。可是學生中普遍存在害怕理解詞語,不懂如何理解詞語的現象。因此,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同年段對詞語的理解有不同的要求,從二年級開始,對詞語的理解在課文中的小提示就提出來,每個小提示都有不同理解詞語的方法引導。正確理解詞語有利于感受、理解課文的內容,也有利于積累書面語言。《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的詞語理解有著不同的要求,可見詞語理解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下面,筆者以第一學段為例,談一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一、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
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含義是新課標對識記詞語的基本要求,積累運用常見成語是其重要方面。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一次多義現象更需要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例如,學習二年級上冊《千層糕》中的句子“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別大,也許比桌子還大吧!”,這句子中的“特別”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就是“非常、十分、格外”的意思,但是在句子“難道它的味道很特別嗎?”中就是“特殊、與眾不同”的意思。借助語境,學生才能很好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此處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一詞多義的語言想象,正確理解詞語意思。又如,在本冊語文園地二的子詞句運用中“一塊平平整整的糕,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借助語境,運用擴詞的方法理解,經過即是經歷的過程的意思。而“經過”在句子“鼴鼠先生經過狐貍太太家,正巧,狐貍太太走出門。”的意思可以通過語境,運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經過就是路過的意思。這樣借助語境,學生理解詞語就輕而易舉了。
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新課標明確指出“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是“意合”,這就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詞語、文句和篇章的內涵,必須聯系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領悟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而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個詞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關鍵是要仔細閱讀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讀,找出文中與詞語意思有聯系的內容,就能比較準確地意會出詞語的意思。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要是在野外迷了路》,句子“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中“稠”和“稀”的理解可以通過生活經驗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首先,出示枝葉稀疏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樹葉很少,憑借生活經驗很容易就理解“稀”的意思,指的就是枝葉少,樹葉之間空隙大。接著,理解“稠”的意思,可以聯系下句“稀”,猜出“稠”的意思就是枝葉很繁茂,最后出示枝繁葉茂的大樹圖片,進一步形象直觀地感知“稠”是指枝葉多而密,從而讓學生學習借助意思相反的詞語來理解新詞的方法。又如,《祖先的搖籃》最后一節出現詞語“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學生開始完全不能理解“蒼蒼茫茫”的意思,但是,教師一旦引導“大家可以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這個詞語”時,學生就會在上文中找相關的語句,原來第一節中出現了“那濃綠的樹蔭一望無際,遮住了藍天。”聯系到“一望無際”就是一望無邊的大森林就像綠色的海洋,無邊無際,那么,“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就是廣闊無邊的,無邊無際的意思。
三、利用做動作的方法巧妙理解詞語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來理解詞語,也會讓理解詞語變得很簡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就是愛表現,爭強好勝,如果用表演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情境,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詞語,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樂于接受。例如,二年級上冊《祖國的搖籃》中的“掏鵲蛋”的“掏”字,學生開始不能理解,可以采取用草帽當成鳥巢,放幾個模型鳥蛋在草帽里,讓學生親自來掏鵲蛋,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掏”就是悄悄地拿的意思,教師直觀演示一些掏手機、掏口袋的圖片,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組詞,學生的“掏手機”“掏口袋”“掏耳屎”等詞語就脫口而出。另外,本文中“逮綠蟈蟈”,可以讓學生出來表演“逮兔子”,在玩樂中學生不知不覺就感知“逮”就是捉的意思,親自體驗,印象深刻。
四、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對詞語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綜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是在理解詞語中較常用的方法,它讓理解詞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從而更感性地理解這個詞語。例如,二年級下冊《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課文中“只要萬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這句子出現“秩序”一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也要有“秩序”的,學生開始不明白,教師就舉一個例子——放學排隊要很有秩序,學生一聽就明白了,接著說出很多例子:升國旗排隊要有秩序,上體育課排隊要有秩序,上地鐵排隊要有秩序,課堂發言舉手示意,商場買東西排隊付款……然后,引導學生說說“秩序”是什么意思呢,最后,教師小結“秩序”就是有條理,按順序,不混亂。理解完“秩序”的意思后,教師相機過渡到課文中的“秩序”具體指哪些內容,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到課文的“秩序”指的就是“世界在慢慢變化,萬物在自由生長。雨從云里滴下來,滴進泥土里;人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這樣學生就進一步理解了“秩序”,印象深刻。
總之,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很多,還可以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分合法理解詞語、通過想象理解詞語,目的都是達到更形象、更具體地理解詞語。在低年級教學中,我們應該融句段、字音、體驗、情景、課文內容于一體,讓詞語理解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讓詞語教學涌動智慧和靈性。在教學過程中因詞而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可讓詞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語文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方法的探究[OL].
https://www.wenmi.com/article/pxsiho04fi3d.html.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