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禮棟
摘要: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樹立、道德品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伴隨網絡技術與教學改革創新,思政教育實現了教育方式的創新,提出應用大數據思想提高教育效果。鑒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數據特點和政治課具體特征,然后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如何實現教學改革,希望能夠有效提升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數據;高中政治;特征;教學改革策略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對我國現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階段進行政治課程教學時,科學應用大數據實現教學改革能夠使其更好地滿足現代教育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內推進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明確在高中進行政治課程時如何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改革,特此展開本次研究。
一、大數據時代高中政治課特征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使我國高中政治課程逐步呈現新的特征。首先教學模式要實現更高程度的科學化,在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時,需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同時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還需要有效結合定性和定量。在我國傳統思政教學活動中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定量研究,但是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具體作業時往往基于個人情感和生活經驗進行道德說教,使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抗情緒。而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使我國教育模式實現了更高程度的科學化,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活動時,可以獲得全部信息,確保在進行相關決策時,能有更為具體的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的有效應用使教學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精簡,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過程中,現代人生活節奏逐步加快,大家需要科學應用碎片時間掌握更多信息。在大數據環境下,思政教師需要有效應用手機網絡等多媒體設備,確保在進行政治課程教學時,能夠更為有效地應用大數據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本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的有效呈現,相對于傳統課程教學而言,大數據能夠使課堂實現更高程度的視覺性、互動性和即時性,使相關理論知識與學生日常行為實現有效結合。
二、教學改革策略
(一)精準把握教學對象
高中階段政治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程度的動態性,在實現高質量教學活動中,必須對學生的課堂動態精確把握。在進行具體工作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有效分析,研究相關性,確保能夠最大程度明確不同學生的個體行為差異,并以此為基礎展開針對性教育。大數據技術能夠對每個人的相關數據進行全面收集,通過深入分析相關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內體現學生的日常行為活動。例如,在進行消費觀相關教育時,通過分析學生校園卡消費產生的相關數據,對每一位學生的消費行為進行有效分析,同時自動生成表格,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客觀分析,然后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日常消費狀況展開教育,對學生消費行為進行有效引導。與此同時,通過科學應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在社交平臺的語言交流習慣、電子表情符號、關鍵詞頻率等能夠對不同學生的情感動態進行準確把握,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準確把握學生的情感需求,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能夠在一定程度內預測學生的思想行為,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二)轉變傳統教學方式
在轉變教學方式時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索。高中教師在進行政治課程教學時,需要確保教學結構的固定性,教師可以基于相關文件科學調整教學內容,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變動整體教學結構。教師在向學生下發學習任務之后,需要科學應用網絡教育平臺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實施監督,確保能夠進一步明確學習狀況。在教師明確學生學習狀況之后,可以以此為基礎統計學生的學習動向,從而進行教學方式和教學切入點的有效調整。如果學生比較重視時事政治信息,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利用社會實事切入課堂主題,保證學生對課堂學習具有更高的興趣,同時區別于網絡角度與學生進行政治信息的深入分析,確保學生思想政治信息的正確性,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有效保障。
(三)改進課堂教學評價
在完成教學過程之后,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在我國傳統政治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選擇使用督導評教、專家點評、座談會、打分、填表等方式進行教學評價,評價過程通常具有較大的模糊性、主觀性和偶然性,無法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準確客觀的評價。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今天,科學應用教學監控資料能夠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通過分析課堂互動情況、抬頭率使課堂教學評價實現精準量化。與此同時,在傳統高中教學活動中進行課堂評價時,評價主體過于單一,很難對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有效把握。大數據通常具有更為全面的數據量,在一定程度內實現了教學評價主體的有效拓展,使其能夠形成合力。同時大數據使傳統的理論課教學評價實現了更高程度的開放性。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等多個方面,其中每個評價主體都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形成合力。任意一方都能從獨特的視角對高中政治課程進行有效評價,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發展。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結合不同主體多角度評價和多方面評價,確保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提升評價質量。除此之外,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科學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品德狀況,保證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最大程度實現知行統一,保障教學考評的科學性。
總而言之,通過精準把握教學對象,能夠進一步實現針對性教學,確保因材施教,科學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保障學生知行合一,通過合理改進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進一步實現教學公平,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改革,確保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能夠更為有效地應用大數據技術,使其更好地滿足現代教育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發展,為國家未來經濟建設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向征.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