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蕾 陳鄧鄧

摘要:城市景觀雕塑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個城市的象征,是將人與城市聯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體現著整個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神面貌與綜合實力,在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建設中發揮著點睛之筆的作用。在過去,雕塑往往是藝術家個人的生活寫照,而現在,人們對城市景觀雕塑的要求不單單局限于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還要求城市景觀雕塑在具有良好功能和外形的同時,其設計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具有公共性、交互性和情感。就城市景觀雕塑而言,在其創作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在空間尺寸環境的局限下盡量滿足與群眾的情感互動,而如何使城市景觀雕塑作品在藝術接受的過程中與接受者產生情感互動是景觀雕塑創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本文從城市景觀雕塑情感化設計的本能、行為、反思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城市景觀雕塑的本能、行為、反思三個要素來闡述現階段城市景觀雕塑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現有的科學技術與理論研究,探索情感化設計語境下的城市景觀雕塑。
關鍵詞:城市景觀雕塑;情感化;本能;行為;反思
中圖分類號:J3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城市景觀雕塑作為城市的名片,是文化傳播的一種物質載體,為了更好地發揚地域文化,城市景觀雕塑的設計不僅在性能、外觀結構方面得到了充分發展,而且逐步進入情感化設計的階段。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城市景觀雕塑作品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高度凝練,是浪漫與現實的結合,是與城市居民產生情感交流的藝術。當人們處在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間中,面對性能和外形結構要素相同的公共雕塑作品時,往往對投入情感化因素的藝術作品印象更為深刻。由此可見,具有情感化因素的城市景觀雕塑在弘揚地域文化、烘托空間主題等作用上更具競爭優勢,在設計中要更加注重大眾情感的體驗需求。
1 情感化設計語境下的城市景觀雕塑發展趨勢
城市景觀雕塑逐漸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間藝術類型,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由于近年來城市景觀雕塑行業的快速發展,“千城一面”現象日益嚴重,人們不得不思考應如何避免愈演愈烈的“垃圾雕塑”現象,設計者應該在滿足城市景觀雕塑功能的前提下,注意情感化設計的表達。由于城市景觀雕塑的公共性,在進行城市景觀雕塑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應該是大眾群體,藝術工作者應該深入探求藝術作品觀賞者的情感需求。而且,這些情感需求都是隨著經濟水平的逐年增長而增長的,與此同時人們對城市公共環境和公共景觀雕塑的情感需求也是逐年增加的。在未來的城市景觀雕塑發展過程中,情感化設計必然會成為增進城市與人之間情感關系的重要途徑。城市景觀雕塑設計的目的也從可用、易用擴展到了情感、意義的維度,情感化設計逐漸成為信息時代研究者和設計者關注的焦點。
2 城市景觀雕塑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2.1 城市景觀雕塑的本能層次設計
本能層次的設計是自然的法則[1]。本能層次的情感捕捉是人類大腦活動中的先天部分,它不分種族以及文化,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外界自然環境強烈而又敏銳的情感信號。盡管本能層次是大腦最簡單的、最原始的部分,但是它依然可以在短短的45秒內在景觀雕塑作品的尺寸、材質、使用的元素等方面捕捉到各種情感信息,從而在大腦中作出最直接的正面或負面的情感反應。例如,圓潤平滑的線條,明亮、高飽和的色彩雕塑容易在被大眾觀賞的過程中引起人類的正面情緒;尖銳、太亮或太暗色彩的藝術品容易引起人類的負面情緒。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城市景觀雕塑要求的不斷提高,20世紀以后,大部分的雕塑都是主觀的,具有紀念性的大型人物或群眾塑像,具有非常明顯的宣傳功能和教育意義[2]。例如,西安“絲綢之路群雕”就是在1987年為了紀念絲綢之路2100周年而設計的大型紀念性雕塑;“玉祥門張騫雕像”造型宏偉美觀,也是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標志性紀念雕塑。兩者的規模都較為宏大,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從城市景觀雕塑的情感化設計的本能層次上分析,從視覺上的“高”“大”“沉重”,材質的“肌理”來表現人物的偉大和歷史沉淀的氛圍,進而使受眾對紀念主體產生敬佩和引以為傲等情感,其目的在于歌頌和贊揚當時的人與物。從接受者的情感化角度來講,是為了從本能層面拉開人與被紀念的人與物之間的距離,顯示出被紀念的人與物的崇高與偉大。
城市景觀雕塑作為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一種雕塑形式,直面城市中的人,與周邊的環境和群眾都有著較強的互動性,是將人與城市聯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是整個城市的“名片”,因此,人們對城市景觀雕塑的第一印象也非常的重要。曾經在芝加哥廣場上花費500萬建造的瑪麗蓮·夢露的雕塑十分受人喜愛,原本這座雕塑具有美好的意義,然而卻因為雕塑的逼真性感,導致很多游客做出諸多不雅行為,最終使這座雕塑建成不到一年便被強制拆除。其原本作為20世紀60年代好萊塢的一段美好回憶的紀念性景觀,卻以這樣的結尾告終。這樣的城市景觀雕塑作品所產生的公眾影響就完全與設計者的情感背道而馳。人們從本能層面就對作品產生了不雅的第一印象,因此大部分人在產生不雅的印象后便不會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意義。“亞特蘭大花園”中的景觀雕塑小品完美地將景觀小品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2013年的《幻想世界》主題展覽的主要展品《地球女神》中完美地將藝術與自然相融合,將18 000株不同種類的植物覆蓋在結構分析框架的表面,從而形成地球女神的和平面容和瀑布一般五彩的長發,與“亞特蘭大花園”中“綠色”花園的主題完美統一,其綠色景觀雕塑本身使大眾對其的第一本能印象與公園所表達的主題達成了和諧的統一,將設計者想表達的生態、綠色與可持續發展觀有機結合,不論是功能還是形式都完美地緊扣了公園主題,在本能層次、行為層次以及反思層次都將藝術品與人緊密相連。由此可見,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藝術情感化設計的本能層次更加有利于拉近作品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優秀的城市景觀雕塑作品會對觀賞者產生深遠且持久的印象,會更加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傳播。
2.2 城市景觀雕塑的行為層次設計
行為層次設計和使用有關聯,其中外觀和原理不如功能的實現重要。在很多的行為設計中,優先考慮的是功能,它是最重要的[1]。當然,在藝術的設計中,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反思層次之間是相互交織的。城市景觀雕塑是建立在傳統之上且符合城市規劃景觀藝術的,相較于架上雕塑,城市景觀雕塑更具有環境性,注重與環境的融合程度,是架上藝術生命的延續和空間的擴展。根據城市環境的功能不同,城市景觀雕塑的功能作用也有所不同,其被用于滿足人們娛樂、教育、游賞、啟示、鼓勵等的精神文化追求,成為寄托人類情感和對城市美好愿望的物質載體,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因此,城市景觀雕塑放置于公共空間中除了要注意與空間主題的契合,也要注重自身的功能,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強的吸引力。
優秀的行為層次設計有四個基本要素,即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1]。筆者認為,藝術接受者的情感體驗在城市景觀雕塑行為層次的情感化設計中,與本能層次的情感化設計環環相扣,都是人的大腦在本能層次受刺激之后,對藝術品產生興趣進而促使接受者靠近、了解藝術作品,從而使藝術品發揮功能作用。正如西安的城市景觀雕塑大雁塔,從大雁塔的北廣場開始就是“大唐盛世寶典”雕塑,宏大的青銅書卷雕塑造型展示了盛唐文化的恢宏氣勢;再到高潮部分的“唐高僧玄奘的巨型鑄銅塑像”“唐代人物生活雕塑”“大唐不夜城群雕”,自北向南展現出大唐的盛世文化,既有標志性的“唐高僧玄奘的巨型鑄銅塑像”,也有與游客進行互動的“唐代人物生活雕塑”,各種形式功能的景觀雕塑都突出了大唐的盛世繁榮,也展現出當地的地域文化,成為陜西省西安市的標志性公共藝術品之一。如今的大雁塔廣場、大唐不夜城已經成了一種城市文化。各種以大雁塔、大唐仕女、唐玄奘等為原型制成的衍生紀念品也深受大眾的喜愛,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許多互動性景觀雕塑與大眾之間進行互動,使大眾參與到作品之中,淡化了作品與人的界限。
在任何設計中我們都應該避免純粹的行為層次的設計。純粹的行為層次的設計就是指經濟實用但沒有任何的美感,以反思層次的標準來衡量,就是指它的地位和在大眾的評價中都不高。例如,在我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中隨處可見的抄襲和多種元素堆積的垃圾雕塑,以及各種幾何元素堆砌的概念性景觀雕塑,不論是從行為層次還是從反思層次考慮都顯得單薄。一個優秀的且經得住歷史考驗的景觀雕塑作品,必然是在本能層次就能使人與作品建立情感的聯系,在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具有豐富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2.3 城市景觀雕塑的反思層次設計
人體中大腦的思考部分也就是情感化設計中的反思層次,反思層次的活動往往決定著大眾對城市景觀雕塑作品的整體印象,是指這一作品的所有魅力和在它的使用中多種因素合在一起的作用,是本能、行為層次的遞進,在這一層次中,大眾感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反思層次的設計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一個產品之后,應出于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精神層面上對產品進行審視并反思設計,即設計師必須擔起自身應負的社會責任[3]。例如,盧森堡在1988年贈給聯合國名為“拒絕暴力”的一座雕塑(見下圖),作品是一把近乎黑色的手槍狀青銅雕塑,雕塑特意將槍管卷成了“8”字形,并打上了一個死結,這些直觀的元素、直白易懂的信息,經過反思、信息解碼轉化,很快地喚起藝術接受者的情感,藝術接受者從反思層次解讀出藝術作品想要傳遞制止戰爭、禁止殺戮,以及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960年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里豎起了一尊名為“鑄劍為犁”的青銅雕塑,設計者通過一名男子將劍鑄造成犁的外形結構,也向人們傳達著不要戰爭的美好意愿。反思性設計涉及很多領域,這些領域都與信息、文化、產品的意義和使用密切相關[1]。反思情感設計的表現也是本能與行為情感化設計的深入體現,是城市景觀雕塑作品給受眾群體帶來情感和情緒上的共鳴之后進入更深層次的一個心理過程,這也要求設計者在藝術創作中應該更加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
3 結語
任何藝術品的情感化創作在本能、行為、反思層次都是各有側重的,一味地追求反思層次設計,忽略本能層次也會使作品容易過時,只注重行為層次會使作品趨于平庸,只注重本能層次則會使作品沒有內涵。一個優秀的景觀雕塑作品應該是三者密切結合的產物。
城市景觀雕塑作為公共空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與景有著溝通、調節、引導以及教育的作用,情感化設計語境下的城市景觀雕塑更是拉近城市與人情感距離的重要途徑。在城市景觀雕塑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藝術情感化創作的主體和價值的體現是藝術的接受者,大眾的情感需求是藝術創作需要考慮的主要構成之一,在設計中應該充分了解大眾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站在大眾的角度思考設計,使景觀雕塑作品不脫離于環境,與大眾群體建立一種情感層面的連接。
參考文獻:
[1] 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4-70.
[2] 郭婷.城市景觀雕塑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3.
[3] 王慧,苗艷鳳.產品設計中的情感化設計趨勢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2-113.
作者簡介:徐紅蕾(1975—),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陳鄧鄧(1996—),女,陜西榆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