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紅
摘要:對于一個民族發展來說,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根本力量,是一個民族長久發展的精神脊柱。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越來越多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學習積極性。高中生作為建設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中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與使命。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有效滲透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汲取能量,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中語文;教學功能;研究
文化自信主要表現為個體對本國文化的認可與熱愛,能夠有效彰顯民族文化價值。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語文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塑造學生的骨氣與底氣,使學生更能堅定地走向未來,提升學生的精神追求與理想追求,使學生有夢想,有作為。但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忽略傳統文化,應試教學思維嚴重等不良現象,直接削弱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故此,本文針對文化自信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功能的拓展路徑進行展開討論。
一、合理發揮教材價值,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意識
翻開當前的高中語文課本可以發現,傳統文化篇章的占比越來越高,特別是一些傳統古詩詞、文言文等教學比例持續增加。所以,語文教師要合理挖掘課本的內涵,彰顯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提升自信心。舉例來說,在學習到高中語文知識《蘭亭集序》時,教師應該善于從如何學習文言文,以及如何感受文言文的寫作情懷兩個層面,引導學生對《蘭亭集序》這篇課文進行深入解讀,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感知古人語言藝術的表現方式。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來展示一下《蘭亭集序》書法藝術作品,讓學生進行欣賞,使學生可以欣賞到王羲之得自然之妙、字和文任意而行、瀟灑放脫的風格,以山水為樂,修身養性,胸懷寬廣,為世人敬重。同時,通過這篇文章也能夠領略作者對于生與死的看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本篇文章中的通假字或者對偶音律等,通過這些文化層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并且學習到王羲之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利用語文微課資源,,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知識的儲備與積累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來源。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教師可以發揮翻轉課堂的作用,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多媒體微課視頻,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拓展知識范圍,開拓眼界,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文化資源。舉例來說,在學習到高中語文知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東坡居士—蘇軾這個人物,教師可以提前通過微課的形式,將蘇軾的生平簡介與經歷的各種事情,通過微課向學生進行傳達,比如蘇軾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以說,蘇軾本人政治上屢屢遭受失敗,但是個人創作較為成功。同時,為了了解到“赤壁懷古”這首詞的背后故事,教師可以從全詞入手,比如作者在敘景、詠史抒情的融合中,培養學生了解到宋詞的氣魄宏大、意境壯闊的風格。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一下本篇講述的三國時期赤壁懷古的故事,通過種種文化知識的獲取,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打造多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文化自信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其中包含對傳統文化多年的積累與滲透。所以為了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實踐類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高中生的文化底蘊,緩解高中學習與考試的壓力等。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高中“古詩詞比拼大會”,引導學生利用自己之前掌握的古詩詞和文言文等即興創作,通過這種形式,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話劇演出,比如表演一下我國古代詩詞《論語》和《孟子》中的一些選讀片段,并進行有感情朗誦。通過這種誦讀或者表演話劇的形式,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引導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之所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結束語
很少有哪個民族或者國家,擁有上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寶貴財富,能夠對個人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高中語文教學與文化自信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建立起更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合理發揮語文教學的內在功能作用,增強學生懂得研讀傳統文化,從文學角度與情懷角度加強對傳統文化展開解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趙立娟.彰顯文化魅力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上),2017,(8).171.
[2]李城.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J].語文課內外,2018,(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