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2021年初,寒假結束,老師們陸續回到工作崗位,為迎接孩子們開學忙碌著。作為班主任的我也毫不列外,埋頭苦干中突然被校長的一通電話搞得精神恍惚:“S老師,請你到校長室來一下,有位派出所所長要見見你。”撂下手中的板報材料,我起身朝校長室走去,并快速過濾反思著自己的教育行為,心里平靜又有些忐忑……
一、案例介紹及分析
簡短的寒暄后,民警委婉地告知了來意,我的班里有一位他的調查了解對象——小L。這小子個兒不高,有點調皮,胖乎乎的挺可愛。“這孩子,他怎么了?”我焦急地問,希望能從民警的眼神里得到一絲線索。“孩子有沒有接觸過邪教組織,只是調查了解基本情況,不便透露太多,也請你配合,為我們今天的談話保密。”“他從沒有變現出有什么異常。”我疑惑地走出校長室,忽然很期待開學能再見到小L……
開學典禮如約而至,小L卻請假沒來。這事過去好久,似乎已經被遺忘了,直到……
有一天,我發現晨讀時教室里書聲瑯瑯,只有小L趴在桌子上抬不起頭來,早上背著書包出現在教室門口時,總是閉著眼睛,一副快要睡著的樣子,閉著眼睛整理書包,閉著眼睛端起書本,隨后便一頭栽到桌子上,呼呼大睡起來。有一次,做操時他沒精打采,我一時著急語氣重了些,小L竟頓時失聲痛哭,止不住的眼淚在臉頰狂飆。看來我們需要一次深入的談話了……
那次交談后,我發現僅僅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已經遠遠不及解決眼前這個八歲男孩棘手的心理問題了。于是,我迫切地翻出所有讀過的心理學論著,并找到心理老師尋求幫助。一邊學習心理學知識,一邊帶著小L到學校的“心語小屋”做輔導,幾次過后,心理老師和我約了一次長談。
問題解決策略及過程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說,“教育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對兒童的無知。”因為要成年人正確地了解自己的愛憎悲喜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了解兒童,要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關于人的發展有一個根本的事實就是:人的心里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斷地追求發展,最求完美,這種追求是無意識形成的,但無時不在。然而,小L的沒精打采、悶悶不樂,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失眠,這種行為和意識偏差是什么導致的呢?個體心理學認為,人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觀點并不等同于這個事實本身。每個人都根據他對事物的看法來調節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確的,也有些是錯誤的。個體在兒童時期形成的認知偏差會影響他后來的人生軌跡。基于以上理論基礎,問題的解決可以嘗試以下幾種策略:
正確歸因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如果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會使人產生習得性無足感。也就是說,在小L面臨的“組織敗露”事件中,媽媽將失敗歸因于他的誠實,判定他是“叛徒”,“出賣了大家”。這讓他感到羞愧、內疚,長此以往,心理受習得性無助感壓抑,便出現了抑郁傾向。
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對事件本身進行正向的、積極的歸因,從而改善小L對這件事的認知偏差,不再自責、彷徨,對生活重拾信心。
情感引導
“孩子們從體驗中學習。他們就像尚且濕軟的水泥,所聽到的每字每句都會在他們身上留下印記。”
——海姆·G·吉諾特
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系、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在小L的案例中,孩子的母親其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和態度對兒子的心理變化產生的重大影響。阿德勒也特別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認為學校是家庭的延長,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教育兒童方式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工作。因此,幫助小L走出認知偏差的首要任務就是改善親子關系。通過家校溝通,使L媽媽意識到孩子目前的情緒和情感狀態,調整和轉變對待孩子的態度、打開心結是當務之急。
(三)關注社會情感
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的晴雨表。社會情感給人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支撐著他在當前在社會中順利地生活。認為自己是“猶大”,是背叛者,這無疑讓小L感到孤立無援,被大家所拋棄,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就是氣餒的情緒。在班集體中,我們盡可能營造平等、寬松的環境,尋找可以鼓勵和幫助小L重拾自信的機會。
任務驅動,體驗成功
在“班級是我家”的共識作用下,愛護班集體、整理教室衛生是每位同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勞動、對衛生值日還抱有極大熱情是三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勞動體驗成就感能將任務變得較容易完成,也比單純的學習任務、作業壓力更有趣。
培育土壤,讓種子自然生長
在課堂教學設計當中,我們與各科教師溝通,將適合小L學習難度的任務進行個性化編排,并融入到課堂學習任務中,關注他的表現并及時反饋,使其在鼓勵和認可中體驗個體效能感,在求知的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
關愛互助,同伴相幫
小L認為自己以前是一個幽默的人,常給同學說笑話逗得大家很開心。創造機會在小組中增進他與同學的交流,通過熱心同學的幫助,使其體驗來自同齡人的關心和溫暖。
成效及反思
在以上案例中,了解兒童無疑是第一位的,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和專業人士的建議也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更提醒了我們“人類靈魂工程師”之責任的重大。小L的境遇并未就此結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煩惱還會一個一個蹦出來,但無論怎樣,一個愛孩子的母親總能找到哺育兒女的良方;一個熱愛教育的老師,也總能找到成就學生的軌道。
老子有云:“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尊重生命意志,體察學生“心語”,有愛就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