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摘 要】:時代與社會的變化發展,推動了地理教材的更新。近二十年來,我國的人口狀況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地理教材中“人口”一章的內容也隨之變化。本文選取不同年代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總結“人口”章節教材內容的變化,并得出一些教學上的啟示。
【關鍵詞】:地理教材 教材變化 人口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地理教材伴隨地理課程改革,也隨之進行了若干次更新,其內容不斷優化,使之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以滿足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不同時期,地理教材的內容都有所差別。
一、地理教材中“人口”內容的變化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不難看出,地理教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的責任,地理教材也應當納入符合時代議題的人口內容。本文將選取2006年與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口”一章進行比較,并得出一些啟示。
1.地位提升,順應時代
在舊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口與環境”章節編排于選修第一冊的第一章;在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口”作為一個大專題編排于必修第二冊的第一章,也是作為教材中人文地理部分的起點。由此可見,雖然在舊版教材中,人口議題就已被納入了教材,但在新版教材中,地位更加突出。而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生育政策轉變、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等時代議題具有密切關系。正因為時代的發展、變遷,使得人口問題日益突出和尖銳,故在教材中體現為地位的上升。
2.欄目精簡,突出重點
在舊版教材中,“人口與環境”章節共編排六小節:人口再生產、人口數量與環境、環境人口容量、人口素質與環境、人口遷移與環境、中國人口遷移。在新版教材中,“人口”章節共編排四小節:人口分布、人口遷移、人口容量。
不難看出,新版教材中,刪減了舊版教材中如“人口素質”等內容,新增“人口分布”等內容;把“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素質與環境”、“人口遷移與環境”的內容整合為新版教材中“人口遷移”和“人口容量”;并把“人口”設置為三大欄目,思路清晰,邏輯趨向合理,主題更為鮮明。反映了當今時代人口議題中的三大重要主題,體現了人們對人口問題認識的深入。
3.視野開闊,案例豐富
在插圖、案例和活動的豐富程度上,兩個版本教材中的“人口”部分,呈現出不一樣的豐富程度。舊版教材中,“人口”一章中涉及國外案例的表格、文段共三個:“芬蘭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美國老年人口遷移”和“倫敦煙霧事件”;新版教材中,豐富了不少涉及國外人口的插圖、案例和活動,如:“世界人口分布圖”、“芬蘭人口分布圖”、“愛爾蘭饑荒移民潮”、“美國人口遷移因素”、“國際人口遷移”、“二戰后歐洲人口遷入”、“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
新版教材中所出現的圖表、案例和活動,豐富程度更高,兼顧時空分布,具有綜合性和差異性。如在體現“人口遷移”時,運用了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口遷移的案例,體現了不同人口遷移活動的差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等等。
二、教材變化對教學的啟示
1.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注目社會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深信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質也是民族興盛與否的重要條件,地理教育必須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人口。
在新課改理念下,我們應當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社會有貢獻的地理”。在“人口”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身邊人口出生、人口遷移等現象,同時思考影響當前我國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如生活成本、性別平等、生育觀念轉變等因素,并就當前的人口狀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注重知識發散,開闊學生視野
地理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科知識并不僅局限于自然地理。以“人口”為例,就能延伸出“人口與自然地理環境”、“人口與社會環境”、“人口與政策”、“人口遷移史”等內容主題。同時,《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加強相關學科課標教材縱向銜接和橫向配合,推動跨學段整體育人、跨學科綜合育人。
在新課改理念下,學科知識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之內,教師應當提升專業能力,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構建多層次、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思維的發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順應新課改的趨向。
3.關注教材變革,學會終身學習
社會發展是教材變革的重要推力,教材變革的背后往往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人口結構的轉變,推動了人口教育內涵的轉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結構不斷老化,生育政策也從“計劃生育”轉變為今天的“三孩政策”,這些轉變,都不難從地理教材的表述中體現出來。
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有一定的解讀課標能力與教材對比能力,養成關注時事的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從教材變化和對比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更新教學觀念,以實際行動回應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張勝前.三十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思想的演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126-129
楊舸.我國“十四五”時期的人口變動及重大“轉變”【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