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鋒
【摘要】學生的成長環境在無形中構建了其在后天學習中潛在的智力背景,導致他們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各不相同,表現在語文科的學習方面差異化尤為明顯。智力背景越廣闊的學生,思維就更活躍,想象力就更豐富,接受能力就越強,越具創造性。隨著后天環境的改變,他們的智力背景還將不斷地重構。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最大化地正向幫助學生重構智力背景呢?本文略談幾點實踐與思考,以期拋磚引玉。【1】
【關鍵詞】 語文;智力背景;重構;素養
語文教學中,我們常遇如此現象:同一道理,同一問題,有的學生一點就通,有的卻怎么教也不通。誠然,學生智力水平可能存在細微差異,但筆者以為,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智力背景不同,即生活經驗和智力積累不同。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存在的差異性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造成智力背景的不同,從而造成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的差異。智力背景越廣闊的學生,思維就更活躍,想象力就更豐富,接受能力就越強,越具創造性。可以說,學生智力背景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其后天的學習效能,特別是語文科的學習,表現就更為明顯。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在學生后天的智力背景重構中最大化地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那么,具體來說,筆者以為,可按以下幾點來嘗試實踐:
首先,要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到廣闊地社會生活中去,并博覽群書,加強積累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言確實在理。在新高考背景下,新高考評價體系要求師生都要具有大語文觀,語文必須服務于生活、社會和人生,這就離不開社會化活動。所以,加強課外閱讀,努力創設語文學習情境,才能幫助學生構建實踐創新能力的智力背景。
以往的教學過于強調語文教材的單一系統的學習,很少讓學生接觸課本外的知識資訊,誤以為只要學好了課文就是學好了語文,很多為人父母者甚至禁止孩子看課外書,有些教師也不允許學生自修課看課外書,動輒訓斥沒收,而把看數理化訓練當作正業,褒獎有加,導致學生失去了擴大見識、增加資訊儲備的很多機會,到最后,很多學生能考好紙面上的語文題,卻并不具備真正的語文素養,這是極其遺憾的。
新課程教學改革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再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教材,而應該擴展到整個社會生活系統的方方面面。各種媒體的新聞、時政資訊、古今中外各類作品等都應該是語文學習者應該學習的內容,文學、歷史、哲理、數理、科技、音樂、美術、藝術等等,這些書籍都應盡可能多閱讀。【2】當一個人閱讀面廣了,他的智力背景自然也就更豐富了。這類擴充智力背景式的閱讀,極大地彌補了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上的不足,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他們的語文素質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要指導學生主動融入班集體交往互動當中,并相互促進發展
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發揚學生間的互助協作精神”,其實是非常有助于構建學生智力背景的。一個班集體的智力背景是全班學生所具備的知識經驗、智能結構、思維方式和班集體在智力活動中的情緒、態度、氣氛等因素的有機綜合。每一個學生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也都著不同的精神世界、個性特點、知識結構、處事方法、求學態度,他們朝夕相處、相互交流溝通,慢慢地就可以構建了一個班集體的智力背景。
在班集體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地有效指導,通過個體的認知結果,在各小組內互相溝通、互相碰撞,在感受集體溫暖的同時獲取集體智慧中的營養,以豐富個體的思維領域。學生之間的交往和對話使有效的合作成為可能,它可以刺激學生思考的興奮點,促其快速聯想起與所困惑的問題有關的相關經驗,并且可能在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敏銳的新設想,從而成長蛻變,產生愉悅。另外,班集體內的個體之間的互動、磨合也可以很好地構建集體智慧下的的心理場以及班集體智力背景,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能。
再次,要藝術性地創設語文教學的模糊情境,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
長期以來,在精確的情境中,答案是唯一的,不可懷疑的。但是語文科具有語文的學科特點,過于強調精確的情境,這對學生的個性成長和情感豐富是極為不利的。如果我們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時創設模糊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獨立展開思維活動,并與教師一起共同探索某一問題的奧秘,學生往往需要在眾多的答案中進行選擇與決策。【3】中國古人講究“詩無達詁”,就是體現出語文學科所特有的模糊美學。要讓學生詩意地學習語文,必須要讓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和創新思維的成就感,所以尊重學生學習語文的感性審美顯得尤為重要。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情境,勢必對學生智力背景的重構起著極重要作用。比如,早些年語文試卷上出現的“雪化了變成了什么?”答案是“變成了水”,如答成“變成了春天”豈不更有意境?“冬天的雪花在狂飛亂舞”固然沒錯,但“冬天的雪在跟大地說悄悄話”,難道不更顯情趣么?
因而,語文教學,不要一味追求“精確”,適時創設“模糊”情境,可以更好激發學生自主個性的智慧靈感,健全和完善語文學習的能動素養的形成,從而構建更好的智力背景。
總之,學生的智力背景的重構,對其后天的知識學習影響深遠,需要教師科學的指導,而我們語文教育同仁,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M].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從華.《語文審美教育本體論研究的問題與思考》[M].甘肅:西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高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