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
【摘要】近年我園聚焦運動環境質量的提升做出努力。我們從“效”字上對好標,改造園所運動環境:一是針對運動環境小且單一的特點,實現運動場地的最優化;二是針對幼兒動作發展需求,實現運動器材全面化;三是針對幼兒年齡特點需求,實現運動器材科學化,以此實現“運動環境”上的優化;我們從“規”字上形成三大運動環境管理機制:一是責任制運動環境管理;二是共享制運動資源管理;三是評估制運動質量管理,以此實現“管理”上對運動環境利用的支持與保障,從而實現幼兒園運動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運動環境;器材;管理
近兩年,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已然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學者們就教育環境創設及教育環境質量評價開展了相關研究。我園前幾年也十分關注幼兒園的運動環境創設,但對于是否形成優質的運動環境并未進一步思考。由此,近年我們也將關注點聚焦在我園運動環境質量的提升上,梳理相關實踐經驗。本文中,筆者從“效”字上改造園所運動環境,讓運動環境服務于幼兒,從兒童視角出發,為幼兒所用,實現“運動環境”上的優化;從“規”字上形成運動環境管理機制,讓優化后的運動環境在使用上有落實,能落腳兒童每日1小時健康運動,實現“管理”上的支持與保障,“效”“規”兩方面結合,實現幼兒園運動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一、在“效”字上對好標,優化園所運動環境
國內外專家對幼兒園運動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于戶外活動設施器材的研究,提出器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二是關于運動場地的研究,提出活動場地的設計必須有利于幼兒的身體、認知、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生成性”的運動環境。也因此,我們結合園所具體情況,對照以上兩個方面開展優化園所運動環境的實踐工作:
(一)針對運動環境小且單一的特點,實現運動場地的最優化
我園地處城區中心,屬黃金地段,占地面積僅5畝彈丸之地。除去兩幢相向
的教學樓,幼兒室外運動空間僅余中間一塊大操場,一馬平川。我們思考如何根據園內現有的場地特點對運動環境進行利用和改造,實現運動場地最優化,滿足幼兒運動的需要。實踐中梳理了以下的幾種拓展、改造設計思路:
1.空中延展設計
在地面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思考通過戶外運動空間向空中拓展來增加戶外運動面積。我們勘察園所環境,挖掘、尋找可以延展、改造的空間。經多方構思、設計之后,我們大刀闊斧地將兩座輔樓樓頂拆除,鋪上人工草皮,加高圍欄,在原有的墻體上架設難度不一的攀爬網、設置投籃器,原本密閉式的室內空間成功變身為露天式的戶外天臺。同時,我們在上下兩個天臺間搭蓋樓梯,讓兩個戶外場所既獨立又互通。經過這一項改造戶外面積徒增200多平方米,保證了每個年齡班均有寬敞、充足的運動場所。
2.小空間利用設計
我們挖掘狹小的空間、連廊下一些空間,將其創設成運動環境:充分利用萌趣樓平臺狹長形的場地特點,巧妙設置了融合攀爬、觸跳、投擲、鉆、平衡的小班運動區環境:樓梯下裝上幾個滾筒可以練習腿部力量,安上幾個把杠,可以進行懸垂練習;將繩網綁在兩根柱子間設置成可調節的、難易不同攀爬網;利用柱子上端的橫梁懸掛高低不同的呼啦圈供幼兒鉆來鉆去;懸掛波波球讓幼兒觸跳拍打;懸掛秋千供幼兒嬉戲;懸掛負重物供幼兒拉上拉下;設置軟包包裹的“小門框”供幼兒練習側面鉆;我們還在柱子上固定高低不同的“袋鼠媽媽的大口袋”供幼兒練習投擲等。主樓副樓間設置的避雨回廊也可以成為運動資源。我們充分利用連廊的地形和環境,創設繩梯、鉆網、秋千等器械,用于力量素質、靈活性、協作性、平衡性等運動項目,這一設計大大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3.雙層空間設計
我們思考雙層運動空間設計,向空中發展,使幼兒的運動空間由平面變得立體,讓運動空間變大,有趣且有挑戰性。雙層空間可以針對不同的動作發展需要進行設計,如小班的“運動吧”,第一層設置力量練習、平衡等設施;第二層幼兒通過臺階、“隧道”可順利進入,并在設置的晃橋、山洞、小山坡等場景中游戲、運動,鍛煉幼兒身體的協調性等。又如適合中、大班幼兒的“探險樂園”,第二層運動空間距離地面3米高,四周設置螺旋式、直立式臺階通至第二層四通八達且難度不一的“空中隧道”,這樣的創新設計不僅徒增運動空間,而且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有趣且富有挑戰。
4.多樣化環境設計
我們思考分析整個園所戶外地質比較單一,有硬質地、人工草坪及一小塊沙地。地貌變化較少,除了假山一側的斜坡,其余均為平地。因此,我們在地質地貌上做出改變:園內增加石地、擴大沙地,假山一側填土設立“小山坡”、開辟不用質地的“田埂”、拴上一根粗麻繩設置“攀巖”等野趣環境……改變后的地質多樣化,有沙地、水泥地、草地。地貌也呈現多樣化,有高有低、有凹有凸、有平面、斜面、階梯、綠化帶等。多樣化的運動環境大大增加幼兒的運動體驗。
(二)針對幼兒動作發展需求,實現運動器材全面化
運動環境的創設應源于幼兒動作發展的需要。我們思考,幼兒園已有的運動環境能否服務于幼兒,能否滿足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發展目標,我們通過審視、評估幼兒園現有運動環境,對不足、不適宜進行調整和補充。如,我們發現小、中、班運動區大多都是下肢運動練習,適合跳、平衡、鉆爬的運動器材很多,但適合上肢運動的器材較少,尤其是可以開展懸垂運動,鍛煉孩子臂力的器材比較缺失,因此在幼兒力量發展方面應做些補充。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在運動區、連廊等處均增添了適合各年齡班幼兒臂力練習的懸垂系列、攀爬系列;補充收集了各種型號的輪胎、沙袋等,教師自制器材中也增加了有數量標識的負重物,以此促進幼兒上肢力量的發展。
(三)針對幼兒年齡特點需求,實現運動器材科學化
不少幼兒園自制運動器材的投放出現“形象工程”。投放的器材大多“曇花一現”,或是不久便無人問津,抑或是“命不久矣”損耗嚴重,還有就是存在安全隱患等。因此,在研發器材的實踐中我們通過現場診斷、研討,關注器材的適宜性,什么樣的器材是幼兒樂于且適合互動的?是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我們認為,運動設施、器材的設計及投放應該從兒童視角出發,關注材料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相適應。
1.突出“材質”,便于互動
幼兒是在與器械有效互動中發展動作的,因此我們十分注重運動器材與幼兒的互動,我們思考,在運動器材的設計上對于材質的選擇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需求,做到安全、易于搬動、組合,便于幼兒與之互動。為此,在研發器械上,我們思考更多選擇杉木、麻繩、無毒的塑料等較輕的材質進行設計制作,便于幼兒自主使用器材開展運動游戲,在體驗運動的快樂滿足感同時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突出“設計”,滿足需求
我們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設計上凸顯三大重點:首先,突出器材“不同造型、尺寸設計”,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如凳子,有多種型號,長度上有長、中、短之分;高度上有高、中、低之分,凳面有寬、窄、分格和完整面之分;其次,突出器材的“低結構化”設計,低結構的材料沒有規定的玩法,能提供更多的活動自由,可支持幼兒自由搬動、拼搭組合、自主探索,由此產生豐富的運動環境。如設計能夠承載幼兒重量的、實心、且大于積木體積的形狀、長短、大小、厚薄、高矮、不一的木條、木塊、木墩等作為幼兒運動器械,這些器材可以拆裝、拼搭、組合,變為小山進行攀登、變為小橋練習平衡、變為鴻溝練習跨越、拼成大型城堡進行爬、鉆、攀登等游戲;再次,突出器材“卡槽”設計,低結構材料之間可以重組、拼搭,因此器材上巧妙設計卡槽,便于幼兒組合拼搭,進行不同的探索活動,滿足運動與游戲需要。
二、在“規”字上構鏈條,科學使用運動環境
在積極探索為幼兒創設良好運動環境的同時,我們意識到如若只是一味地將關注點停留在環境創設與器材研發上,而缺乏合理科學的安排為幼兒運動的開展提供支持與保障,那么有可能造成這些運動資源利用率低、浪費等現象。由此,我們建立幼兒園運動環境管理機制,發揮管理對幼兒園環境質量提升的效益,保障、落實“大運動”的開展。
責任制運動環境管理
我們思考幼兒園的環境質量管理人人都應是參與的主體,人人都應有提升教育環境質量的責任意識。因此在幼兒園運動環境管理中,管理者、教師、后勤、家長均是管理的主體。由此,我們設置實踐組、后勤組和監測組,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運動環境管理工作。實踐組由園部業務組負責,集合業務副園長、保教主任、年段長及教師,主要工作是創設、審視和調整運動環境;后勤組由園長、行政副園長、總務主任等組成,在運動環境硬件設備、配套設施的完善上給予最大的保障。監測組由專家、園長、副園長、教師、家長及幼兒組成,為運動環境質量監測評價人。如在審視和評估幼兒園運動環境時,監測組發現雨天幼兒的運動無法保證的問題,隨即提交實踐組,經研討后實踐組設定解決方案與步驟,根據各部門職能落實到人。園長負責將一些室內空間進行規劃整合,為幼兒提供室內大型運動室,行政副園長、總務主任在運動設施上給予保障;副園長組織指導教師合理挖掘室內空間,充分利用門廳、走廊、活動室、功能室等開展室內運動;保教主任負責制定晴雨天場地輪流表,統籌安排各班級開展運動。問題細化并落實到人,提高了解決的實效性。
共享制運動資源管理
我們做好資源整理工作,形成園部運動資源庫,包括運動器材、運動時間、
運動場地、運動小游戲、體育活動設計等,讓所有的老師、管理人員能了解幼兒園的運動課程,有哪些運動資源供幼兒使用,每個年齡班、每個班級運動場地使用情況如何等,管理人員可以以此分析園所在運動資源上的欠缺進行補充,而教師在組織活動當中能夠進行合理的選擇、利用等。如運動器械的管理,我們按照器材種類來劃分,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設置了運動材料資源包,包括每種器材的名稱、數量、放置的地點以及標注新增材料等。資源包在園部內網共享,每位教師都能清楚地查詢運動器材相關信息,十分便捷。
(三)評估制運動質量管理
我們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參考借鑒《中國幼兒園教育質量評量表》,依據幼兒園運動中運動環境的構成要素,嘗試討論制定了《幼兒園運動環境質量評量表》,評量表從環境空間、器材設施、教師支架、運動學習品質四個方面設定評估指標,包含“密度適宜”“安全保障”“問題情境”“回應積極”“樂于探索”“認真專注”“抗挫能力”等二十四項指標。監測組定依據評估量表,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健康”領域的學習與發展目標,結合現場勘察、教師咨詢等方式,定期審視、評估幼兒園運動環境質量,繼而調整完善運動環境,促進運動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為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柳倩、周念麗、張曄,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陳雅芳,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劉焱,中國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量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提升幼兒園運動環境質量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MJYKT2019-082)的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