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程程
摘要:農村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于保障用電安全,確保用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當前的農村電網建設進行分析,提出適合農村地區的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的建設模式與方法,期望為推動農村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線路改造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用電需求增加,同時對于用電安全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是我國城鄉電網發展的主要趨勢,通過配電自動化,能夠提升用電質量,保障用電安全,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本文對農村配電自動化系統進行分析,結合農村地區的用電構建,探討農村配電自動化系統的試點建設以及應用效果。將農村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與農村發展相結合,采用試點的方式,配套開展配電自動化和配電網架的建設,并且采用信息交互的方式,整合配電信息,形成完善的智能電網體系,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的配電點信息化進程。
1 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試點建設
1.1 網架和線路改造方案
為了推動農村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改造,需要從以下方面開展網架與線路改造:(1)線路改造,農村電網一般是采用電纜單環網模式為主,為了優化線路,確保線路負荷分布均勻,也為了保持線路的穩定運行,提升供電可靠性,選擇采用線路聯絡、優化線路分布等方式,從而形成運行穩定的配電網絡;(2)配電設備改造,為了提升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在配電變壓器終端安裝數據終端設備,并且在配電室內安裝綜合自動化裝置,從而提升配電設備和電網的自動化。
1.2 配電自動化主站建設
根據結構合理、分步實施的原則開展配電自動化主站改造,確保結構符合標準,而且能夠穩定處理相應的數據。在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用電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優化電路,推動配電網自動化建設。為了確保主站系統符合未來電網建設的需求,因此主站系統應該具有拓展性,能夠接入硬件擴容。
試點階段,為了滿足配網數據采集以及監控的需求,并且能夠與GIS系統互聯、配電運行監控以及饋線自動化,構建相應的配網模型以及自動管理系統。根據配電自動化主站建設的需求,選擇國際上通用并且符合相關標準的硬件設備。選擇通用設備誒,能夠確保對硬件設備進行有效監控,也便于后續的更換和檢修。
1.3 通信系統的建設
根據《配電自動化系統技術導則》的要求,采用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配電自動化系統的通信系統的建設。為了確保線路暢通,可以選擇多種通信方案,包括光纖、5G、4G等網絡,并且構建“配電一體化通信平臺”,以實現通信安全,對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將通信網絡介入配電主站端,開展統一規范與統一管理,能夠與其他端口相結合,實現對其他業務的綜合管理。構建配電主站端的配電網管系統,能夠對整體線路進行統一管理,也能夠實現對線路故障的監控管理。
1.4 線路饋線自動化建設
在配電終端檢測到故障報警后,主站能夠啟動故障處理程序,從而完成線路饋線自動化管理,以達到恢復供電和消除故障的目的。為了滿足饋線自動化的需求,配電線路應該確保以下要求,放在發生故障時能夠轉移負荷,通過終端遠程控制一次開關設備,同時能夠轉供足夠的備用容量,在出現線路故障后,能夠準確地開、合電閘。選擇配電主站/主站的方式構建饋線自動化系統,合理選擇集中型半自動方式和集中型全自動方式進行線路管理。
在本試點中,饋線自動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半自動集中型饋線自動化,針對加工線路開展改造,結合線路情況以及配電自動化系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饋線自動化模式,并且納入整體建設體系中;(2)全自動集中型饋線自動化,開展相應的改造,并且建立完善的通信網絡,由調度員開展遠程監控管理,及時發現故障并且處理故障,恢復送電。
1.5 調度一體化方案
農村智能電網調控一體化的目標是提升配電可靠性,在集約化、精益化等管理思路的基礎上,不斷推動配網自動化管理,實現配電調度、監控一體化。調度一體化的建設內容包括:選擇符合電網調度的模式,對系統支撐平臺進行研究,選擇和研究智能化調度的實現,并且推動可視化技術的應用。
在調度一體化的建設中,選擇的是信息集成的信息交換總線,并且在實現原有調度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夠對轄區內的變電站、開閉所以及線路開關等進行有效監事管理,以實現調度指揮、配電網監督等融合管理。
2 農村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效果分析
2.1 硬件建設成效
經過試點改造之后,智能電網配電化建設達成了以下成效:(1)一次網架建設成效,通過建設之后,架空線路得到優化和改造,并且對電纜線路的改造實現了單環網絡連接結構,經過改造后,線路電壓合格率明顯提升,配網點塑降低,而且線路N-1比例提升到100%;(2)主站和終端建設,經過試點改造之后,形成以“三遙”為主要特征的配電自動化模式,試點區域內的自動化覆蓋率達到100%,而且實現可全自動集中型饋線自動化和半自動集中型饋線自動化;(3)通信系統建設,經過改造后,選擇以光纖和無線公網為主的配電網雙向通信模式,實現有效的通信管理。
2.2 智能配電網初步建設
經過試點改造后,已經形成了智能配電網的逐步建設。試點內的智能配電網具有充分的供電能力。是店內建設的配電自動化調控一體化主站,遵循 IEC 61968 的信息交換平臺,能夠實現配電網的有效管理。是店內所形成的智能配網具有監視配電網、運行優化管理、故障分析診斷、配網自動重構管理等能力。
2.3 建立完善的調控一體化管理體系與業務體系
試點內的農村地區,通過改造電網,提升了配電網的精益化管理和集約化管理水平,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不斷地提升調度監控管理水平。一方面,配電網調整管理模式,對當前的配電網的管理流程、人員配置進行優化,提升了管理的專業度;另一方面,構建配電自動化的評價體系,結合相關規范和要求優化配電自動化應用評價標準,實現對自動化運行和應用的科學評價和管理。
除了構建配電網自動化管理體系之外,還形成了調控一體化的應用體系,主要體現在:(1)對配電網進行全面監測,對配電網內的設備和供電情況進行檢測,為后續的優化管理和檢修提供依據,提升了故障處理效率;(2)對配電網運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對配電網進行長期的分析與統計管理,從而對配電網進行分析,優化配電網的使用效率,從而確保配電網的安全穩定;(3)為配電網管理考核提供數據支撐,對配電網的歷史數據和當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解配電網的運行情況,為配電網的喲花管理、考核提供數據支持。
3 農村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效益分析
3.1 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試點內的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的建設,系統自動化水平得到提升,供電可靠性提升到99.97%,而且供電安全性和服務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用電需求增加,但是供電無法滿足農村用電需求。在進行農村智能配電自動化改造后,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明顯增加,一方面滿足了農村地區的用電需求,另一方面能夠通過饋線自動化實現故障管理,提升配電網的服務水平。通過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改造后,設備得到更新,能耗明顯降低,停電時間明顯縮短,提升了農村用戶對貢獻的滿意程度。
3.2 經濟效益分析
經過改造后,農村地區的設備和網架等硬件得到該站,供電可靠性明顯提升。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體系能夠及時對故障進行判斷,為后續處理提供依據,縮短了停電時間,不僅改善了區域內的供電可靠性,也為農村地區的生活用電和商業用地按提供保障。在經過改造后,試點區域內的供電可靠性增加,能夠吸引更多商家入駐試點區域。
除此外,配電網點線損也明顯降低。配網線損造成了大量消耗,通過自動化改造,線損得到有效控制。通過調整網架結構,縮短供電半徑,將試點區域內的線損降到5%,每年將挽回經濟損失超200萬元。改造線路能夠提升配電網的運行可靠性,降低管理費用,減少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了配電網的經濟效力。
3.3 管理效益分析
通過試點地區的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在相關技術的支持下,配電管理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與改造,為配網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術紙質。通過改造配電網,整體管理效率得到優化,調度員能夠及時處理故障信息,縮短了故障處理時間,減少了指令和數據傳輸時間,配電自動化管理的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4 結語
農村地區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建設是農村地區發展的必然,能夠為農村生活用電和商業用電提供穩定優質的電源。通過建設農村地區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配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也形成了較強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凌,張華芳子,閆娟.智能電網的配電自動化建設[J].低碳世界,2017(29):37-38.
[2]魏彩霞,孫業榮,陳朋,etal.提高油浸式配電變壓器抗短路能力的研究[J].變壓器,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