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因便捷成為受眾首選,在新媒體時代廣播正在實現“移動化”收聽,廣播在新媒體時代如何保有一席之地,是廣播人一直努力的方向。文章首先闡述傳統廣播的特點,其次分析其實際發展狀況,最后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和創新提出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移動媒體 ?新媒體 ?網絡多樣化 ?經濟效益
做為晚間廣播節目的過來人,見證著廣播的變遷,根據《中國移動媒體產業發展報告》[1]《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報告》[2],自2009年起作為新媒體典型代表的移動媒體與網絡兩者的行業市場規模之和已經占據整個中國傳媒產業的40%以上,并且一直處于興興向榮地增長狀態。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自身,接收、融合、提煉、實現自我升華,唯有如此,傳統廣播才能在新媒體時代換發出新光彩!
心向陽,聲音是有表情的。
廣播是看不見的東西,其唯一的傳遞方式就是聲音,主持人是面無表情的在說話,還是微笑的在娓娓道來,聽眾的耳朵都是雪亮的。記得有聽眾曾經這樣對我說過:有時候聽節目并沒有特別在意節目里播的內容是什么,僅單純覺得這樣的聲音在晚上聽著很舒服……從話語中不難體會,從推開話筒鍵的那一刻開始,主持人的狀態就必須在,然后主持人再根據節目的不同時段,節目的類型調整好相對應的話筒前狀態。我們要始終明白一點,晚間時光本來就是拿來放松的,受眾需要的是一種情感上的依托,生硬冰冷的用詞和語氣肯定是不合適的,否則對受眾來說這份守候的意義就不存在了,甚至還會產生距離感。所以說,聲音是有表情的,態度是聽得見的。
金玉其表,無法細水長流。
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工作相較于電視來講是個“技術活”,基本上都是采編播一體一手下,因此,想成為高水平的廣播主持人,僅靠聲音天賦是不夠的,晚間節目亦是如此,必須有扎實的寫作基本功,一定的主持技巧,以及對稿件作品擁有獨到的見解,綜合起來才能使自己的主持進入一種聲情并茂、訓練有素的境界,才能悅人耳,動人情,才能使整個節目“娓娓動聽”。
廣播節目主持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平、除了專業理論素養,實踐經驗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擁有好的平臺和天籟的聲線,沒有深刻實在、吸引人的內容做保證,受眾吸收不到“營養”,那么所有的擁戴只會是一個短期行為。晚間節目怎么做的讓人想聽下去,如何讓受眾在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中,依舊會選擇廣播作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這是一種能力,體現的是內功。平時,主持人,要做一個“雜家”,多學習優秀的同行節目,多參與線下和線上的業務培訓,然后抓住一切機會多鍛煉,豐滿自己?,F在的聽眾耳朵是很挑剔的,不僅要有外在的好聲音,更要有內在的博學多才,因為廣播很大程度上需要臨場發揮,一檔節目,主持人要言之有物且有強烈的對象感,方能贏得受眾,提高忠誠度,沒有內功的加持,金玉其表是無法細水長流的。
細節決定成敗,尊重贏得信賴。
在節目的收聽群體上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盲目抓受眾,找到適合自己的受眾是關鍵。在我看來晚間節目主要覆蓋的收聽人群,他們年齡層次一般為中青年居多,這兩類人群對于音樂的選擇,文字的感受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在節目的細節上,主持人要考慮這一段故事,用什么背景音樂去襯托,配以什么歌曲來畫龍點睛,都要反復斟酌。細節決定成敗,接地氣的節目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需要做一個“有心人”,把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揉進節目提綱,把迸發出的靈感用于節目的編排上,聽眾心中的“共鳴”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
建立一份信任感同樣是贏得聽眾的又一因素。在如今自媒體盛行的時代,看似不經意,其實很有意義。話筒內外的平等關系,耐心的傾聽,細心將心比心的感同身受,對于受眾的互動留言主持人都要“看得見”且耐心接收,當受眾不管遇到什么難題,瓶頸,不解的時候,他們想到你,一切也都煙消云散了,那么你的節目就成功了。還是那句話,尊重才能贏得信賴。
與時俱進,廣播的可視化融合。
自媒體時代,當廣播不再神秘,媒體的融合正如火如荼,不進則退。廣播網絡化,很好的嫁接和運用,可以彌補傳統廣播收聽的一些局限,比如:稍縱即逝,不可回聽等,所以,廣播人要看到廣播和新媒體融合的優勢并充分發揮之。通過在線收聽,聽眾可以同步接收廣播節目,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也克服了收聽調頻時的信號干擾,接收效果相當穩定。有的因為時間關系未能及時收聽直播節目,有了網絡,可以實現節目的回聽回放。除了網絡在線收聽,廣播也融入了在線可視化直播,我現在每天的直播節目,受眾不僅可以在線聽,還可以實時收看并與節目實時互動,我的節目曾經請進高校大學生,一時間,學生家長、學校同學,迅速涌向節目互動平臺積極參與互動。我們還不定期邀請青年創業者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樣吸引了很多“同道中人”。
影響力,產生帶動效應。
以節目帶動活動,以活動促進節目發展,是打造品牌節目的良方。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戶外活動,抓住一切時機和聽眾做各種節目內外的互動提升影響力,這是廣播一貫的傳統模式。如今,充分用好新媒體,借由節目流量讓商家的嫁接變得有基礎,打破傳統的只聽其聲的整半點標廣,產品的知名度提升更直觀了。
當然,我們還可以將優質節目的精彩部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線性,在不同的自媒體或者公眾平臺多點釋放,從而讓廣播的升值空間逐步變寬變廣。影響力的擴大,“帶動效應”也會看得見。
所謂成大事必先立志,在新媒體時代,與時俱進是一直需要的從業態度!心向陽,不斷學習,拓展視野,去蕪存菁,讓廣播插上翅膀,是廣播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每一個廣播人刻不容緩要做的。
但愿在若干年以后,廣播人在回憶起曾經話筒前的日子,臉上會露出微笑,愿廣播在新媒體時代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2]參考自 《2009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作者崔保國 ?ISBN 7509707595,9787509707593
[3]沈劍波.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的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4(11):52-53.
[4]王灝.探討新媒體時代交通廣播的創新與發展[J].記者搖籃,2021(4):134-135.
[5]潘丹華.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發展策略研究[J].新聞前哨,2021(1):57-58.
作者簡介:蔣慧,女,漢族,1979-11,江蘇省鎮江市人,鎮江市廣播電視臺廣播管理中心交通頻率 ,二級播音員,本科學歷,郵編:2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