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穎
(中化學城市投資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PPP模式是社會資本與政府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相互合作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近些年該模式下的工程項目數量越來越多。根據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的統(tǒng)計,2016~2020年PPP項目入庫數量累計個數如圖1所示。
圖1 2016~2020年PPP項目入庫數量累計(單位:個)
基于這種模式,一個建筑工程項目會涉及民營、私營企業(yè)和政府多個相關方,因此如何使相關方利益最大化,如何實現項目的總目標成了研究的主要問題。而其中最關鍵的任務就是正確地識別PPP項目中存在的風險并針對項目風險提出正確的糾偏措施或者應對方案。本文就PPP項目的風險識別、風險類型和風險應對措施進行了討論。
項目風險的識別是PPP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項目在進行風險管理中的首要任務。我們一般通過檢查表法、工作分解結構法(WBS)、敏感性分析法、德爾菲法四種方法進行PPP模式下建筑工程風險的識別[1]。
1.檢查表法
檢查表是記錄、整理和分析工程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類文件和數據的工具。在項目風險識別過程中,通過分析各個項目的項目檢查表來確定工程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包括有采購、運輸、貯存、管理等各個方面。檢查表法的主要工作過程是判別施工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規(guī)范、作業(yè)現場的設施是否完好、施工進度和質量是否達標等,一旦某個過程偏離目標的要求,就有風險發(fā)生的可能,并根據偏離的程度對風險等級進行劃分。
2.工作分解結構法(WBS)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將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逐層分解,分為一個個相互聯(lián)系的部分的過程。WBS將大系統(tǒng)變成一個個小系統(tǒng),將一個復雜的工程分解成簡單的、易于識別的任務。工作分解結構法就是在分解的基礎上,對項目每個部分的性質、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找出每個部分的風險因素,然后再進行整合和匯總。
3.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是判斷對項目效益有影響的不確定因素的敏感程度的一種方法。該方法針對工程項目的潛在風險,研究項目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變化時所引起的項目主要經濟指標(例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的變化程度,這可以幫助工程項目的管理人員識別項目風險。
4.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是對行業(yè)專家的意見進行收集、整理、匯總和分析之后得出結論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簡單易行并且有極大的可靠性。有專業(yè)化知識和經驗的專家對項目的風險進行識別和分類,并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別給出不同的風險應對計劃,這個過程有較強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通過上述的四種方法對PPP項目管理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項目進行風險識別,得到的風險類型主要有法律風險、政策風險、金融風險以及實施風險四種類別[2]。
法律風險包括法律變更和文件沖突帶來的風險。由于PPP項目參與者眾多,因此其簽署的文件和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也較多,一旦有新法律頒布或涉及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就會造成PPP項目的法律風險。而繁雜的合同和文件也為項目管理造成了潛在的隱患。
政策風險包括政府干預和審批流程復雜帶來的風險。政府作為PPP項目的相關方,有著很強的主導能力,政府授權建筑工程項目的多項任務;復雜的項目審批程序使得工作人員花費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成本,并且審批后將不易改變項目的性質和規(guī)模,這都造成了項目運營階段的威脅。
金融風險包括項目融資和企業(yè)財務帶來的風險。PPP項目要求中標者在完成項目融資之后才能行使與政府簽訂的特許協(xié)議,這在一般項目融資風險的基礎上增添了時間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中標者的風險發(fā)生概率。并且PPP項目的貸款大多在五年以上,這期間內由于利率變化的部分要由社會資本和政府承擔,這就給政府和企業(yè)帶來了較大的財務風險。
運營風險包括市場需求變化和社會資本能力變化帶來的風險。社會中經濟、人口、環(huán)境、法律以及文化的變化均會導致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使市場預測與實際的需求之間產生差異。并且隨著時間的更迭,企業(yè)自身的經濟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會產生變化。這些都將成為影響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來源。
任何的建筑工程項目都要在法律的規(guī)范下進行,一旦法律法規(guī)出現調整或者漏洞,就會導致項目風險的發(fā)生。因此,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是保證PPP項目正常實施的基礎[3]。要想降低項目風險,首先,要加快出臺PPP模式工作條例的速度,只有快速地確立PPP項目的條例規(guī)范,才能規(guī)范的指導工程項目的實施和運營。其次,要注重PPP相關法律條例的全面性,要做到項目的每一項風險管理辦法有法可依,這樣不僅提高了風險管理的質量,而且提高了項目風險管理的效率。
對于融資風險問題,社會資本需要積極地拓寬項目融資渠道,逐漸打破項目融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的思維定式,要嘗試利用保險和基金以及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項目融資,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單一貸款方式造成的項目融資風險問題。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項目的規(guī)范性和完備性,而且要完善項目的審批流程、招投標文件等工作,確保符合金融機構的審查要求[4]。
PPP項目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政府作為參與方加入項目,因此要爭取與政府以及金融機構進行交涉,將項目公司的資金作為擔保項目融資的主體,從而減小股東的擔保責任。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項目,需要雙方共同擔保,則應該按照政府和企業(yè)的投資比例共同承擔項目融資的保證責任。
面對工程項目中眾多的參與方,應當完善項目團隊內部的管理機制,做到任務分工合理、責權利明確。為了提高項目風險管理的質量,首先要明確項目風險的分配,清晰的界定不同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本應當承擔的責任,明確責任主體,合理分配風險。例如,法律變更和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應當由政府和公共部門承擔;市場需求和企業(yè)自身能力變化帶來的風險應當由私營和民營企業(yè)承擔;利率變化和不可抗力帶來的風險應當由各方共同承擔。另外,為了更為合理地進行風險分配,應當遵循一定的風險分配原則——公平合理原則、責權利對等原則等。
合理的項目組織結構設計是使工程項目有條不紊進行的重要手段。一個工程的項目組織結構越清晰合理,則該項目的施工和運營情況就越清晰明朗。設計合理的項目組織結構首先要對建筑工程項目的整體情況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然后對項目的各個階段和各個部門進行逐個的分析,根據現場的施工情況來確定項目管理措施,按照各投資人的投資比例劃分項目組織結構[5]。
與普通的建筑工程項目不同,PPP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項目有其獨特的復雜性,因此要在工程項目建設的全壽命周期內實行動態(tài)的風險管理(如圖2)。
圖2 動態(tài)風險管理
在企業(yè)內部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程序(如表1),有效的識別風險,并在風險發(fā)生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風險。
表1 風險防范程序
綜上所述,隨著PPP模式在建筑行業(y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有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種政府參與的新型管理模式固然能夠提高企業(yè)的發(fā)展,但同時也給工程項目的實施帶來了更多的風險。風險無論是對于政府還是對于各個社會資本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只有不斷加強對項目風險的重視,及時地進行風險識別,選擇合適的風險評價體系進行風險評價,并積極采取風險應對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項目目標,項目各參與方才能在PPP項目管理模式下穩(wěn)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