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珍
[摘要] 學校場域是一個主客觀關系構成的空間系統,內含結構、資本、權力、慣習等要素。傳統學校場域中存在著功利化的知識授受關系、服從型的倫理道德關系、名不副實的法律關系和緊張疏遠的情感關系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師生關系和諧,亟須在學校場域中強化民主平等和以人為本理念,使教師樹立正確師生觀,形成接納學生慣習、積極歸還學生話語權、認真傾聽學生訴求、增強師生交往空間意識等有效解決策略。
[關鍵詞] 場域理論;學校;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空間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躍的一種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活動的背景和情景,影響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和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深入推進中小學教育改革、全面實施學生素質教育的今天,傳統師生關系暴露出了較多問題,也正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改革路上的極大障礙。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對傳統師生關系進行重新審視與發展創新,以構建出滿足時代發展的和諧新型師生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的。基于此,新課程的教學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1]師生交往互動應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然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為主導的背景下,以教師為中心或師生二元對立的“人—物”關系成為學校師生關系的主流。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們樂于統治和主宰課堂,因而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甚至矛盾和沖突。事實證明,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影響了師生的交往、互動,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必將成為阻礙教育民主化發展的最大羈絆。
以布迪厄場域理論分析傳統的師生關系現象,就能方便找出傳統師生關系欠佳或失諧的根源。這種根源在于教師擁有優勢的文化資本和賦予了制度性的管理權威,導致教師擁有強大的知識權威和絕對的話語權力,進而確立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并相應地削弱了學生主體地位。再加上師生在需求、認知、情感、責任等方面天然的“位差”與鴻溝,師生關系自然就出現扭曲、變異和失諧,并很容易演變成為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所以利用布迪厄理論分析教學活動及師生關系變化的場域歸因,具有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意義。
二、場域視角下師生關系的弊端及成因
(一)場域概念及關系
1.場域概念及關系范疇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場域是不同位置之間存在的主客觀關系交織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2]。場域中存在著結構、資本、權力和慣習等要素,這些要素的自然性向及彼此交聯的客觀關系,共同構建并形塑了場域空間關系結構。所以場域是一個關系運作空間,存在著“各種力量主體之間不斷進行資本的爭奪和權力的博弈”[3]的現象。場域中的主體為了資本和權力,總是處于持續的爭奪、競爭和較量中,因而在場域主體間形成了差異、鴻溝和不對稱的位階關系。所以場域是一個充滿矛盾、沖突和相互爭斗的關系網絡或場所。
2.學校場域要素及關系
用布迪厄場域理論分析,學校場域應是一種內含實體要素及其關系的客觀存在。一方面,學校場域內客觀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管理者等一些實體性要素。另一方面,這些實體性要素彼此間結成了一種客觀關系交織的網絡,這個網絡同樣由結構、資本、權力與慣習等要素關系所維系。所以,學校場域是一個關系性范疇,學生“教育和成長都是在關系中發生的,關系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4],“教育場域就其作為一種認識工具來看,是分析教育活動與教育現象的一種新視角。”[5]于此,馬維娜認為在一個存在多元關系的教育場域中,應從場域關系角度分析傳統師生關系的弊端及成因,進而構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
另外,由于學校場域師生間的交往帶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因而學校場域內的媒介資本主要是文化資本,學校場域中的權力也主要表現為文化權力。所以師生知識文化資本占有的不同,決定著師生在地位和權力上存在不平等,這極易引起矛盾與沖突,影響師生關系和諧。
(二)當前師生關系的主要弊端
1.功利化的知識授受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學形成了以教師為本和以教師為中心的關系。一是強調教師為本位,以教授為中心,教學形式表現為強制性和灌輸性;教師擁有絕對話語權及操控各種教學問題的權力,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和服從教師教學指令,教學雙邊互動活動變成了教師單邊一言堂行動。二是強調教師教的形式,突出教師教的行為,也就是以教為基礎,以教為主要方式,先教后學。而學生只是不斷跟隨教師學,不斷影像式地復制教師講的內容。這種傳統的教學關系實質上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摧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2.服從型的倫理道德關系
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倫理道德活動,充斥著道德規范的自覺調節和遵守。長期以來,教師們不但主宰著課堂教學進程,也引導著學生的意識與思想行為。因而教師是權威代表與權威中心,教師與學生是統治與被統治、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這樣的師生道德關系和教學倫理現象是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主流,不僅束縛和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抑制和剝奪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新時期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很大垢弊。
3.名不副實的法律關系
教育場域各主體間的關系,還表現為一種法定權利和義務相聯系的法律關系,即師生間存在著領導與服從的關系,但又是一種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有法律規范保護調整的特殊法律關系。教育法明確規定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有責任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和尊重學生人格。然而,現實中教師無視教育類法規,導致侵犯學生權利的行為時有發生,主要表現:(1)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侵犯學生個體尊嚴;(2)歧視、排斥或打擊后進生,侵犯和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利;(3)對學生亂收費、亂罰款,無視學生知情權和申訴權;(4)侵
犯學生隱私權和人格權,給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等。這些現象無疑違反了相關教育法規,也損害了教師為人師表的崇高形象。總之,教育活動中不遵守法律的現象導致了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懼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這也是造成師生間緊張、冷漠和沖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