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棚文
[摘要] 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在美國學校課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所蘊含的財經素養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本研究通過分析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及國家、家庭、社會等相關組織機構對該課程的支持與保障,以期對我國理財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迪。
[關鍵詞] 中小學理財教育;歷史脈絡;課程特點
隨著“財經素養”測試納入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財經素養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財經素養不僅關系到個人生活質量、家庭生活幸福,也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所以,無論從個人本位抑或社會本位來看,財經素養理應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正確的理財觀將使他們受益終身。同時,他們對學習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并渴望融入社會群體。因而對此階段的學生實施恰當的理財教育,能夠促使他們了解社會金融機構,具備合理支配財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讓他們未來享有高質量的生活。本文通過梳理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特點,分析其保障措施,為我國中小學理財教育發展提供借鑒與啟迪。
一、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特點
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學習理財知識、提升理財能力的黃金時期。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內容明確、方式多樣,注重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培養兒童良好的理財習慣。
(一)課程內容分門別類
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劃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理財教育的基本原理,涉及對金錢的來源、意義、用途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結合個體實際情況,初步評估個人財政情況、制定理財計劃,合理地進行消費。因此,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將引導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分析,了解個人收入基本情況。二是對理財相關組織機構的認識,囊括了同正式和非正式的各類金融機構打交道,熟悉諸如辦理常規的存儲、借款、保險業務;涵蓋了通過各類機構的協助,學生能夠對房屋、土地、財產和其他實物資產進行投資。也就是說,當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貸款等常規業務的過程即視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此外,學生能夠實施同個人理財目標相一致的投資策略,則證明了理財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最后是理財技能的教育,主要內容為面對常規或突發事件應如何進行理財。如面對個人婚姻問題(結婚或離婚)、失業問題、家庭結構變故問題(家庭成員生病或死亡、家庭分裂)等突發情況,教師應啟迪學生在人生任何階段都應預留一筆流動資金,未雨綢繆。
(二)課程模式各具特征
目前,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已形成三種成熟的課程模式。第一,開設獨立的理財教育課程。專設理財教育課程不僅有助于提升理財教育課程的地位,還有利于中小學生系統接受理財知識。為此,美國從小學到高中都設有理財教育必修課程,開發諸如專門傳授個人財務開支計劃、企業投資等理財教育課程。第二,理財教育課程同其他課程進行整合。《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要求各學科課程同理財教育課程融合滲透。弗吉尼亞州的中小學于20世紀70年代最先開展理財教育課程整合,隨后各州紛紛效仿。在具體實踐中,美國教師在給小學二年級學生講授加法的計算時,不但要講解求和方法,而且還通過硬幣等教具幫助學生初步感知金錢的價值,進而實現數學與理財教育的融合;在給高中生講解“經濟大蕭條”相關歷史時,教師除了介紹該事件產生的影響之外,還將當時銀行系統和社會保障系統的基本情況、運作方式和現在的進行比較分析,以實現歷史與理財教育的融合。第三,開發“金錢對話”課程項目。該項目針對13~18歲的學生,涉及儲蓄習慣、汽車購買等理財主題。與普通課程不同的是,“金錢對話”課程項目內設同步課堂活動,采取游戲的形式進行交互式測驗,激發學生學習趣味性。
(三)課程形式豐富多樣
美國中小學理財課程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主要方式:其一,教師利用《商業報紙》的學生板塊開展教學。該報紙社會影響力較大,其發行時間已有14年,使用學校數量已達到5 000余所,受眾學生人數約為每月75萬。除此之外,還精選出適宜中小學生學習且反映商界最新動態的文章,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因素的控制,在課下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其二,教師通過一系列課外活動實施理財教育。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用實際情境輔之專業人員的講解,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將理財教育理論與實際情境融會貫通。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組織開展相關社會模擬活動。三個班左右的孩子共同建立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在這個公司里每個孩子扮演著普通員工或管理員等社會角色,他們承擔著不同工作事務,薪酬等級也有所差異。美國學校開展這樣的活動,其意義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即社會分工的不同,薪資收入自然有所差異。
二、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保障措施
學校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陣地,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有力地增進實施成效,政府的支持則為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提供法制保障。
(一)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制度保障
為確保學生理財素養的落地,推動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法律政策。聯邦政府層面,里根政府指任藍帶委員會頒布《國家處在危機之中》,報告指出平庸之流使得美國的學校同他國同行競爭中處于劣勢,進而提出基于標準的教育改革。在這個標準體系中,理財教育作為學習課程和考試內容,奠定了其不可撼搖的課程地位。隨后1994年聯邦中小學教育法案修正案正式將個人理財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并規定了不同年齡階段所達到的目標。十一年后,參議員瓊森在《青少年理財教育法》中確定授權教育部長向各州撥發教育津貼,為中小學理財教育提供資金保障。州政府層面,亞拉巴馬州、康涅狄格州和佛羅里達州等規定了理財教育的課程標準;阿拉斯加州、得克薩斯州強制性要求學生至少學習一門理財課程;田納西州和弗吉尼亞州則致力于將理財素養較好地融入學生學習標準中。
(二)家庭層面:給予孩子機會支持
家庭理財教育是學校理財教育的重要補充部分。當孩子初步感知金錢概念之后,美國父母為培養他們的金錢責任感、增強金錢支配能力,通常會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給予孩子適當的零花錢。這一措施的關鍵點在于父母對零用錢數量的掌控,數量過少則發揮不了金錢的作用,金額巨大則易培養孩子肆意揮霍的習慣。因而,父母會考慮孩子的年齡、自我控制能力、家務表現情況等因素,定期定量支付零花錢。第二,為孩子開通銀行賬戶。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明白儲蓄的價值,熟悉銀行各種業務,父母給未成年的孩子開一個銀行賬戶。開戶當天,父母不僅要給孩子介紹銀行的各項業務,講解銀行儲蓄、貸款等涉及的利率知識,還要求孩子時常關注自己的賬戶,做出合理的理財規劃。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認真地打理自己的賬戶,精打細算、適度消費。第三,支持孩子在課余時間打工。在小學,美國孩子的課余時間較多,家長多鼓勵孩子打工掙額外的零用錢。孩子用親身勞作換回的報酬,更能深刻體會金錢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