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當前,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已經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重要的教育議題。從宏觀層面說,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升華,是將兒童變成人才的地方;從微觀層面看,社區教育是社會教育的終端體現,兒童生活在社區中,兒童發展在本質上是由其在家庭、在學校、在社區的經歷所構成的。協同育人的目標,正是積極建立家校社相結合的立體式、全覆蓋育人網絡,發揮不同主體各自的優勢。然而實踐中,社區教育往往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成了協同機制中的“短板”。
有學者指出,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概念窄化,過分強調教育的工具性,而割裂教育的社會性和社區性。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社區是兒童的重要教育資源,它的功能無法被家庭和學校完全替代。缺少了與社區的接觸和交往,兒童被困在刷題的角落里:在抽象的知識學習中,他們的活動范圍和活動資源都在萎縮,精神世界也走向封閉,現實感愈發薄弱。兒童成長離不開社區的大課桌。讓孩子了解社區、了解身邊存在的問題,從而逐漸理解和參與社會,學會建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能有效避免孩子陷入學習和生活的無意義狀態。
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發出的強烈信號。創新并非憑空而來,兒童對知識的渴望還需匹配恰當的方法,才能迸發出新的生命力。解決“需求”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實踐環節,避免創新淪為空中樓閣,為育人改革指明了方向。社區為創新人才的孕育提供了百花盛放的大講堂。從興趣愛好出發,融入社區,兒童在熟悉的環境里換個視角認識世界,在實踐和碰壁中調整策略,逐漸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社區教育在地化的育人方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保障創新素質培養的針對性添上一把火。
疫情改變了世界的生態,也加快了教育轉型的腳步。當終身學習成為席卷世界的潮流,養成學習的習慣和獲得繼續學習所需的各種能力,才能應對來自各方面的變化和挑戰。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囊括了學前、學校和繼續教育,其終身性、全民性、靈活性等特點,決定了社區教育要在開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生態治理的思維審視,城市化進程中,缺失了社區教育的彌合,“化人”的任務會更加艱巨;在社區教育短缺、無法跟進育人需求的情況下,家校也將在孤島困境中徘徊。社區把孩子帶入多元包容的存在,是培養整體思維的活教材。重塑學習環境,打破學科界限,社區教育將教育乃至社會轉型的治理問題囊括其中,也成為撬動教育轉型的重要支點。
新時代社區教育,亟待探索新內涵,賦予新價值。這是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的要求,是滿足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也是推動教育轉型未來發展的命題。
不同于義務教育擁有強大的政府支撐、豐富的優質資源、完善的格局體系,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還不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戰略背景下,社區教育的發展要朝向何方?怎樣建立符合家校需求、滿足兒童成長需要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社區教育如何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學校、社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多方資源?又如何在兒童發展取向下,反哺社區居民,實現長足發展?本期“聚焦”,我們帶著疑問,探索補齊“短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