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濱
2018年1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促進幼兒園規范發展,必須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建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使幼兒在幼兒園快樂成長、全面發展的前提,也是衡量幼兒園辦園水平的重要指標。對話關系作為師幼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一種教師與幼兒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的關系;是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傾聽和表達進行的雙向溝通;是雙方在知識、情感、智慧和精神層面的共同成長。
關注人文,營造公共對話環境
人文關懷教育理念在教師與幼兒對話關系中體現為雙方的“同頻共振”,即教師蹲下身子,與幼兒同視;參與活動,與幼兒同試;稚化思維,與幼兒同想。教師需要以平等的理念、理性的態度、開放的姿態創設“公共空間”,通過與幼兒的交往與交流,將分散的幼兒個體聚集形成“交往共同體”,創設有效的“對話空間”。
教師的尊重是建立對話關系的前提。一是尊重幼兒人格。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教師要在尊重幼兒人格的基礎上,形成與幼兒“視界融合”的狀態,更多地從幼兒的生活中了解幼兒的真實需要,真正為幼兒創設屬于他們“最近發展區”的對話學習空間。二是尊重幼兒的年齡特征。3-6歲的幼兒正處于吸收性心智階段,對周圍的世界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這是幼兒主體性的表現,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和心理發展特征,采用合適的教育方式與幼兒展開對話。三是尊重幼兒間的差異。生活經歷和經驗的差異容易造成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以往經驗和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獨有的感受和體驗,根據個體差異采取相應的對話方式。
教師的關愛是維系對話關系的紐帶。高爾基說過:“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師需要用正向情感來與幼兒對話,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愛與鼓勵,用親和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和表情語言來表達對幼兒的關愛、肯定和撫慰。一句肯定的話、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擁抱,都可以給幼兒極大的精神鼓勵,促使孩子勇敢地向著未來進發。
教師的權威是創造對話關系的引領。在對話關系中,教師要將自己的權威融入情景,鼓勵幼兒勇于質疑,用問題連接已有經驗與未知經驗,引發好奇心,推動幼兒自身“既知”與“未知”的碰撞與連接。比如,《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遇到困難,除了要細心觀察,還要善于動腦。勤于實踐。但如果缺乏質疑思維,就容易把這個故事局限為刻板的結論,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鼓勵幼兒去質疑、去嘗試,用科學研究的精神去驗證故事的結論。
主動傾聽,捕捉平等對話時機
教師作為對話關系中“平等的首席”,要摒棄唯我獨尊的心態,做幼兒靈魂的傾聽者。傾聽不僅僅是聽幼兒說什么,還要傾聽話語背后的含義,了解幼兒話語背后的原因,即搞清楚幼兒為什么會這樣說。傾聽需要教師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傾聽能力,在傾聽中發現“他性”,靜待幼兒的“自我完成”。
尊重雙方的主體性是有效傾聽的前提。對自我主體性的尊重是教師與幼兒進行良性對話的基礎。首先,教師要把自己當成主體,著眼于“我思”“我言”“我行”,要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來實現自我更新,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樣才能在把握話語權利的同時擁有對話能力,聽懂幼兒的思想,在與幼兒共同參與的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支持與引領,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在傾聽中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傾聽幼兒的觀察心得,分享幼兒的發現成果,與幼兒共同決定學習的內容,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傾聽與追問中提高幼兒的主體自覺與主體能力。
對話雙方的他性差異是傾聽的主要內容。進行對話意味著對話雙方的觀點存在差異。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發現者,都需要一個分享的空間。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立場和發現,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評估幼兒發現的價值,通過傾聽幼兒的自我評價,進一步感受幼兒的內心,激發幼兒的主體性,促進幼兒自主地、能動地發展。
靜待幼兒的自我完成是傾聽的重要方式。等待對話意味著教師相信幼兒具有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能力,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獨立決策。教師要在對話的過程中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并根據自己的意愿,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實現“自我完成”。
稚化思維,尋找同頻對話交點
師幼對話關系不能囿于集體教學活動和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應該擴展到教師與幼兒相處的全部過程中。教師要用心體察幼兒的生活,尋找與幼兒進行同頻對話的交點。
對話童稚化。一是與幼兒建立穩固的情感依戀。幼兒行為帶有強烈的情緒性,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情緒特征,與其培養良好的感情,讓幼兒對教師產生較為穩固的情感依戀,從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二是以游戲角色與幼兒對話。游戲性語言在與幼兒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收效甚好。這要求教師扮演游戲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與幼兒進行對話,從而讓幼兒打開心扉,以便更為深入地了解幼兒內心。三是以正面語言進行對話。幼兒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不能進行綜合深入的分析,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這一認知特點,用具象化、童稚化語言與幼兒對話,切忌說反話。
對話生活化。瑞吉歐資深研究教授喬治·福門博士認為,最佳的時刻是簡單細小的尋常時刻,而不是那些龐大復雜的時刻。教師要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在與幼兒的相處中觀察、發現、選擇、挖掘適合幼兒的課程內容,在實施過程中生成新的內容。比如,教師收到了某幼兒送來的一枝剛從樹上折來的茶花,在這個既有情感表達又有違“花兒好看我不摘”行為規范的事件中,教師一方面要接受幼兒的愛,另一方面要注意糾正幼兒的錯誤行為,鼓勵幼兒正確地表達愛,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規范。
對話共場化。良好對話關系的前提是參與交流的多元主體同時“在場”并“共場”,其表現在師幼對話關系中就是指對話雙方通過多種方式的共同參與。一是與幼兒共同創設學習環境。教師可與幼兒一起討論活動空間的設計與布局、區域標識的創建,共同收集、制作游戲材料,共同商討游戲規則。二是與幼兒共同決策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的決策可以讓幼兒與同伴共享學習課題,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交流、探討,從教師指令的執行者變成主動的學習者。三是與幼兒進行開放式討論。在不設標準答案的討論中,教師與幼兒各抒己見,幫助幼兒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學會用實踐來驗證觀點。通過開放多元的交流,讓幼兒充分表達,學會傾聽,并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多種感官進行學習。
生命在對話中敞亮,主體建構在自我與他人的對話中實現。幼兒在與教師的“我”和“你”的世界中豐滿羽翼,才能自信地走向“他”世界,成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立項課題“幼兒園生活活動中對話型師幼兒互動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B20-1012)
責任編輯: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