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紅船精神”由習近平同志提出,包括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的深層內涵。自上世紀80年代初,審計行業恢復以來,審計工作在維護財經紀律、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升各類組織抵御風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宏觀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組織管理環境也面臨著深刻變革,更需要一批批高質量的審計人才來推進審計工作,實現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擔當與使命,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審計人才的“德育”尤其重要。以“紅船精神”為指導,將審計人才隊伍黨建工作、黨性修養的培養前移,對于新時期我國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一、“紅船精神”上的審計“職業道德三角”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審計,無論經歷過多少的時代變遷,審計的天職依然在于“監督”。國家審計中,從通過審計來代替廣大人民監督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于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擴展到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國家有關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在注冊會計師審計中,審計以第三方的身份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公允性加以鑒證,發表審計意見,為投資者、債權人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提供借鑒。內部審計中,通過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對組織的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審計,來查找內部控制薄弱之處,發現風險所在,糾正偏誤,提升組織戰略實施的效率與效果。
為國家、為廣大人民群眾、為組織做好監督,抵御風險,審計人才首先需要有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目前,我國審計人才缺口大,意味著現有審計人才的工作負荷大。審計工作結果的考量也缺乏像生產部門、銷售部門那樣看得見、算得準的量化結果,同樣的審計程序,在執行中,審計人員也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對執行結果的精準度并沒有統一的裁量標準,因此,奉獻精神是審計人才道德培養的首要品質。其次審計人才需要有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監督過程最重要的是要防范違法、違規行為,對于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應及時進行揭露、按程序提交相關部門進行處理。根據證監會的通報,2020年全年新增信息披露的案件高達810件,案發領域延伸、造假動機復雜、造假手法更加隱蔽,財務造假與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違法行為相互交織。審計人才既要加強對工作本身神圣職責的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又要講正義,敢于與違法、違規行為作斗爭的勇氣和決心,有排除萬難、高質量完成任務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再其次審計人才還需要具備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即創新精神。一方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國家將“審計全覆蓋”寫入了政府文件,政府審計不再只局限于財政資金的使用,而是面向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全覆蓋審計,2010年以來,在上市公司、其他大中型企業等、行政事業單位中已在逐步推進內部控制建設與內部控制審計,審計的對象、范圍大為拓寬。另一方面,近年來,“大智移云區”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這些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管理中的應用,客觀上要求審計技術的創新。如果沒有首創精神,審計工作難已勝任其“監督”這一天職的履行。奉獻精神、奮斗精神、首創精神共同構成審計人才的“職業道德三角”,三者中奉獻為首要,需用心去做,奮斗和創新是兩翼,奮斗出體力,創新用精力。
二、審計人才“職業道德三角”的培養路徑
1.不斷加強審計學生黨建工作。一是充分發動并發展審計專業學生黨員,同時嚴格把關入黨環節。對于品學兼優的學生,積極培養、吸納其加入黨組織。二是落實做好“三會一課”,即指按照黨章和黨內有關規定,定期召開支部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將紅船精神融會于“三會一課”,深化其實質內涵,讓黨的優良傳統得以深入人心,廣泛流傳,感化審計人才。三是充分發揮審計專業學生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紅色微視頻創作比賽、報告會等多種校園文化活動強化、突出對學生黨員先進事跡的介紹、宣傳,提升全體學生對身邊黨員先進性的認識,從而形成一股股榜樣的力量。通過在高校即重視審計學生的黨員發展與培養工作,將審計人才隊伍的黨建工作前移,將更有利于凈化審計隊伍,培養作風過硬的審計人才。
2.全面推進審計專業課程思政。首先,培養審計人才的奉獻精神,除了奉獻精神本身,還應加強政治認同、社會責任、家國情懷、人文精神這些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通來加以實現。政治認同可以細化為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審計工作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生,要回答為誰而奉獻,是審計人才奉獻精神要明確的首要問題,政治認同即明確了審計的價值取向,成為奉獻精神的價值基礎。同時,審計也是一種社會責任,通過審計可以防范錯誤和舞弊、防范風險、防范當代人消耗掉下一代人的資源等,社會責任是政治認同的補充與延伸。其次,培養審計人才的奮斗精神,除了奮斗精神本身,還應通過加強愛國敬業、工匠精神、法治意識、勤儉節約這些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通來實現。愛崗敬業是奮斗精神的源泉,應充分調動審計人才對于審計專業、審計職業生涯的認知,激發他們對審計工作的熱情。工匠精神蘊含著“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李克強總理曾提到“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審計人才的“工匠精神”要求他們不僅在審計工作中應恪盡職守,并且在技術上做到精湛,再隱蔽的風險也能被識別與發現。在2020年證監稽查到的違法案例中,有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為林州重機提供2018年年報審計服務時,監盤程序未執行到位,未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導致未發現其2017年虛增在建工程2億元。2020年證監會查辦的案件中涉及未勤勉盡責的有9家審計機構,可見,審計人員“工匠精神”缺失,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法治意識要求審計人員時刻以法律法規作為行為準繩,按《審計法》等法律法規、準則執行審計任務,知法、守法、護法。奮斗精神還意味著審計人員應養成勤儉的習慣,節約使用各類物質資源,生活勤儉有利于審計人員淡薄物質享受,更重視審計事業帶來的精神追求。再其次,培養審計人才的首創精神,可以通過加強創新精神、求真務實、敢于擔當、開拓進取、追求卓越這些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通來實現。求真務實是創新的根基,也是實現創新的途徑,所有的創新都源自于現實的需要,又服務于現實。審計技術的創新與推進亦遵循這一根本要求。創新必然面臨變革,可能會面臨一些阻礙,只有敢于擔當者才能將創新進行到底。因此,敢于擔當是創新精神的必要前提。開拓進取是創新精神落實的重要途徑,創新就是要破除陳規,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完善。
3.改進審計人才“德育”效果考核。對于審計人才“德育”效果應進行考核,形成管理的閉環,形成強化的良性循環。考核的內容分為認知與實踐,關于認知的考核可以貫穿于黨課、專業課程內容中加以考核,實踐部分的考核可以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跟崗實習、畢業實習等掛鉤,兩者應當結合起來。可基于“紅船精神”設計審計人才“德育”實踐考核表,根據奉獻精神、奮斗精神、首創精神三個大的因素,分別從奉獻精神、政治認同、社會責任、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奮斗精神、愛崗敬業、工匠精神、法治意識、勤儉節約、創新精神、求真務實、敢于擔當、開拓進取、追求卓越15個維度進行評分,可由學生通過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在實訓實習中的一些最為深刻、最具代表性的事例進行描述,尤其是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詳細介紹與分析,然后給出自我評價分,按20%計入總分,再由教師指定同學進行互評,互評也按20%計入總分,最后由教師給出評分,按60%計入總分。審計人才“德育”實踐考核表應每個學期定期評定,將其評定結果作為學期獎學金評定等評獎評優活動的依據之一,可以實行一票否決制,即德育實踐未達標者,取消其評獎評優資格,具體標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擬定。
三、結語
“紅船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建黨和發展歷程的高度概括,201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了中央審計委員會,由習近平同志擔任委員會主任,這一機構改革奠定了審計工作與黨的事業的一脈相承,加強審計人才的黨性教育、提高其政治站位是保證審計工作高質量完成的重要前提。在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德育”中,將紅船精神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黨建活動、課程思政等方式,將其深化到課堂教學、日常行為、實訓實習等學習、生活的細節、事例中,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傳導,更切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特性。通過對“紅船精神”的認知與實踐兩個維度的考核,能起到強化學習,促進認知轉化為行為的作用。[基金資助:本文受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級青年科研重點專項課題《地方政府資源環境治理的立體化審計推進機制研究》和課程思政研究項目《“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及其應用研究》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