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下大規模的城鎮化改造與各類不合理的城市建設擴張沖擊下,一些傳統村落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在人們視野中,有些交通位置相對便利,鄉村原始形態與風貌保存良好,文化景觀資源豐富的傳統村落,開始在鄉村旅游上探尋自身發展的出路。然而鄉村旅游建設對建筑功能的要求使得某些“傳統”不再適用,按照傳統建造手段與經驗主義建造的傳統民居,在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的今天,面臨人們對旅居環境的多重需求時,表現出明顯的尷尬和矛盾性。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民居;民居改造;矛盾性
傳統民居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聚居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居住類建筑,它們結合自然氣候,因地制宜,淳樸自然,由于各地區自然環境與人文情況的不同而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承載著中國特有的建筑文化。而作為生產生活與人際交往的空間,形成完善于數百年前農耕社會的傳統民居已不能滿足現代經濟建設下人們對居住環境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傳統民居改造的必然性
(一)建筑文化與生態經驗的傳承
中國的傳統民居承載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見證著民族的榮辱興衰與家庭的動人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魅力。其建筑特征、營造技巧等都包含著當時藝人和工匠的勞動智慧,體現特定歷史年代的藝術水平、文化水平、制作工藝水平、社會經濟結構與價值觀。鄉村的傳統建筑重視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性建造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與轉化,使其能夠應用于現代人居環境建設中,在新的經濟環境條件下發揮更大的價值。但在城市化過程中,現代建筑材料、技術與形式日新月異,中國各地的民居越來越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一些大型居民建筑在傳承和演變中逐漸消亡,其中文化與經驗甚至還未來得及總結就遺失了。傳統民居需要探索一種方式以適應不同的歷史階段,或為民居文化的傳承與現存民居的溯源延續時間。
(二)人居環境的更高要求
在現在的傳統村落中,民居建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我國的傳統民居建筑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用木質材料建構的,防火性較差,及易出現火災安全問題,一旦發生火災,會造成不可逆的大規模破壞;其二,許多歷史民居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物質材料不可避免的自然老化,加上無專人修繕,墻體褪色、坍塌,內部木制品部分腐化脫落,損毀嚴重;其三,作為居住建筑,在功能上首先要為人們提供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而當下按照傳統建造手段與經驗主義建造的民居顯然已無法達到,于是村民們開始房屋進行自發改造,用現代建筑材料代替傳統的木石磚瓦,以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品質,導致原始風貌被破壞,這已然成為當今很多傳統村落里的一個“通病”,也說明對傳統民居的功能與性能進行整體提升是迫切需要的。
二、傳統民居在鄉村旅游建設中的矛盾
(一)傳統民居的商業化
鄉村旅游建設,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基于商業手段復興鄉村的建設實踐。一方面,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民居建筑在由私人的居住空間轉變為公共空間時,其改造管理路徑必須符合商業邏輯,如果改造后的民居建筑無法在現實中吸引并留住游客,促進盈利,那么鄉村旅游對鄉村的喚醒與帶動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這種商業化使得旅游鄉村之間的競爭變得激烈,部分開發商與經營者通過用現代化的完全改造,提升功能,營造奪目的視覺表現形式增強競爭力,這就使得傳統民居中的原生要素被抹除,民居與鄉村的聯系被割裂,鄉村文化也變得商品化,最終違背了鄉村旅游的初衷。
(二)被忽視的審美差異
《民宿藍皮書》編委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于2020年在麗江發布了《民宿藍皮書:中國旅游民宿發展報告(2019)》,其中有數據顯示,在民宿預訂群體的年齡階段中,2018年民宿的預訂群體中21至30歲群體占到45.99% ,20歲及以下群體由2017年的3.23%上升到7.6%[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鄉村旅游的群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而現存的傳統村落中的青壯年大都因村子交通閉塞、條件艱苦而遷居外地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老齡人口是村中主要的人口構成,生活環境、文化程度不同,使當地居民與年輕化的鄉村旅居群體形成了審美差異,誠然,這種迎合年輕群體,忽視審美差異的改造效果確實能夠使村子聚集起高關注度,但這種關注度的持續時間往往是短期的。
(三)感官供給與心理預期的落差
一般來說,歷史文化信息保存比較多的傳統村落經濟都處于欠發達階段,地方財政與招商開發條件受限。一些村莊自發進行的鄉村旅游改造,功能方面大多以民宿、農家樂、采摘園、工坊等形式為主,旅游體驗形式相對單一且具有相似性,缺少品牌包裝與經營策略的指導,發展不夠成熟,基礎設施與接待能力更是難以跟上。民宿、客棧等旅居建筑大都由村民閑置的民居改造而來,在物理性能與便捷度等方面與城市中的現代旅居建筑存在差距,完全消除這些差距,又導致鄉村旅居空間“類酒店化”,失去自身的特色,游客體驗原始鄉村風情的需求難以滿足,使改造后鄉村建筑的感官供給與游客對目的地的心理預期產生了很大的落差。
三、結束語
一邊是文化遺產的保護,一邊是對居住現實的適應,傳統民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提出了的巨大難題和困惑。旅居者離開居住地到鄉村地區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鄉之間在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異性[2],正視這些差異,鄉村在生態上、文化上、生活方式上的特色和優勢,也正視村民們的生活需要與鄉村發展的訴求。重新審視現代化的改造與傳統民居的關系,二者之間是互補而非對立,削足適履或一成不變,不能使村子重新煥發生機;以拼湊堆砌和模仿的手法把復古的或流行的樣式強加于鄉村,也不能獲得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要以歷史文化背景為主導,從文化體驗的角度著手,將一部分目光從對視覺形態的追求轉移到文化內涵中,減少民居與環境的壓力,才能使傳統民居與村落在鄉村旅游建設中保持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過聚榮.民宿藍皮書:中國旅游民宿發展報告(2019)[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04
[2]趙承華.鄉村旅游及其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2009.04
作者簡介:
耿子威(1996—),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環境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