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露
摘 ?要:中職語文踐行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學科思維以及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作息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在語文課程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指導學生逐步認知國學思想理論及先進的道德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基于此,文章就中職語文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實施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引言
中職語文的授課重心是幫助學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方便學生在自主認知、理解探討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方面的感悟。因此,指導學生明白優秀文化的內涵,在課程思政中掌握思政政治及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思想和審美意識。另外,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職語文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意義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革新要求是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幫助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及時事政治方面的內容。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向學生講解特色的思政思想,能讓學生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價值觀,以便實踐“立德樹人”的目標。另外,“課程思政”理念也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優質的教學滲透中傳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主動認知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正確的實踐觀念。總之,在“課程思政”教育指導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生心理、生理的變化特點,還需要注意互聯網環境下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原因,在有效、科學、合理的教學指導中提升德育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應當與企業教師、學校進行合作,利用相應的學習活動,方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形成適合自己職業生涯的教育方向。
二、中職語文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構建詩歌誦讀活動
構建有效的詩歌誦讀活動,指導中職學生朗讀、思考不同案件、詩詞中所涵蓋的愛國元素和發展精神,有利于讓學生在體會語言文字內涵的過程中品鑒中國優秀文化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由此可見,教師需要努力挖掘中華經典、傳統文化中的國學元素,指導學生在親近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及道德素養。所以,利用詩歌誦讀活動,品味如《三字經》《道德經》《師說》《阿房宮賦》《論語》《游褒禪山記》等文學著作中所特有的文化精華,有利于讓學生在品味詩人思想、認知文字魅力的基礎上明白古代文化的深遠影響。另外,學生也應當主動交流各個古詩詞中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如《離騷》中涵蓋了屈原個人的歷史及思想觀,特別是在被貶時期、懷才不遇時的氣憤,以便讓學生明白讀書、文化知識儲備以及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對自己成長是多么重要。同時,學生還需不斷感受各個愛國居士的思想境界,運用潛移默化的指導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如《木蘭辭》中就表達了關于戰爭的殘酷,而通過戰爭背景需要讓學生意識到和平和民族統一與社會發展的作用。總之,讓學生多讀古詩詞,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還能達到德育教育的本質目標。
(二)創設作品展現活動
創設優質的作品展現活動,指導學生在個性化的指導學習、體驗、思考中掌握先進的傳統文化,不僅能開發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體會優質作品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為此,教師需要分析各個專業學生的優勢,利用信息化技術呈現出特色的文本內容,方便學生自主感受到名人名篇、民風民俗以及道德素養方面的內涵。例如教師可展現齊白石先生的名畫名作,或者是呈現《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電影著作,可讓學生逐漸意識到革命時期先烈的汗水和淚水。另外,教師還應當在語文課堂中設立“自主討論”的環節,要求學生圍繞各類優質的文化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使用日記、美篇、讀后感的形式進行呈現。比如在介紹關于故宮歷史的過程中,教師可從故宮的構造特點、傳統每篇、歷史進展以及國學內容進行講解,方便學生在認知中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3]。同時,教師還可呈現各地特有的經典,如趵突泉、西湖、岳陽樓等建筑,有利于在構造古色古香空間意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各地優秀的文化。總之,通過運用“古、美、絕、奇”四個角度說明關于歷史、建筑、文化的內涵,同時指導學生認知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及影響,可讓學生在“思政育人”的教育支持下不斷明確自己成長的方向,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
(三)呈現優秀的文化歷史
對學生道德、思想、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呈現優秀的文化歷史,指導學生親臨博物館、文化館中感受優質的國學理論。首先,教師可要求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感受唐三彩、瓷器、四大發明等內容的講解,同時還可呈現關于壁畫、雕塑、彩瓷等藝術的影響,方便學生在理交流文化藝術的過程中聆聽歷史并感受歷史。其次,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激勵學生將所見所聞以小視頻的形式進行分享展示,拍攝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發展進程,促使學生意識到文化育人價值及人文素養方面內容的推廣意義。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在課程中融入文化、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方面的理論,指導學生意識到這些事件背后所涵蓋的思想政治精神,以便讓學生在德育教育認知、理解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成長的方向,這對于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有效性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王承欣. 中職語文有效性閱讀教學研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5):167-168.
[2]陳全堂.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析[J]. 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Z1):65-67.
[3]吳姍. 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路徑[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7):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