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艷
【摘要】目的:分析肺癌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措施。方法:將60例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護理)與觀察組(30例,給予預見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更低,生活質量評分也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對降低肺癌患者術后合并深靜脈血栓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肺癌;手術治療;預見性護理;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15
手術作為肺癌患者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可以更為徹底地清除患者腫瘤部分與周邊組織,臨床療效更佳,但手術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人體完整組織,患者術后往往會因傷口疼痛等因素導致活動量降低,從而影響血液循環速度,增加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1]。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患者其他相關器官組織也容易發生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會因合并肺血栓而猝死。由此可見,深靜脈血栓存在極高的危險性,所以,在對肺癌患者實施手術的基礎上,也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模式,以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降至最低,保障手術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份至2020年12月份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按照奇數偶數分組法劃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男性占16例,女性占14例,平均年齡(58.03±4.17)歲;觀察組患者男性占19例,女性占11例,平均年齡(58.06±4.15)歲。兩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基本資料經對比發現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接受預見性護理,具體流程如下:
(1)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在護士長的指導下,借助Wells系統對患者展開全面評估,總分≥3分的患者,則為深靜脈血栓高危患者,要在術前遵照醫囑對其實施預防性抗凝治療,并給予個性化的護理指導,以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因素。同時,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期間,要向其充分講解深靜脈血栓病因病機、主要臨床癥狀、與肺血栓存在的關聯性以及有效預防措施,以為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提高其對深靜脈血栓的警惕性。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協助其選取正確體位,對于深靜脈血栓高危患者,要及時實施間歇性腿部充氣壓迫療法,并指導患者進行相關功能訓練(如踝關節伸屈訓練、足趾伸屈訓練),且要向家屬親自示范正確的訓練方式,叮囑其每日協助患者訓練。
(2)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要盡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一般來說,如患者術后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經醫師評估發現不存在異常情況,那么在術后6h左右方可下床活動,但在此期間,要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果存在不適,應立刻臥床休息,且術后12h左右應遵照醫囑應用適量的低分子肝素,用藥后,要嚴加觀察患者皮膚是否存在出血傾向或瘀斑形成,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況,則要立刻通知當班醫師進行處理。在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時,要盡量選擇上肢靜脈血管,且要避免在同一血管部位反復穿刺,以損傷血管,增加患者不適感。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皮膚情況,注意聆聽患者訴求,如果患者存在胸痛胸悶、呼吸急促或下肢腫痛、皮膚發紺等癥狀,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時進行治療。對于已經合并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結合其病情嚴重程度與經濟條件推薦最佳的治療方案,并通過穿彈力襪、捆綁彈力繃帶、中藥熏洗等方式,以促進患者病情好轉,避免病情惡化。
1.3療效評價
(1)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2)生活質量評分:應用SF-36生活質量評定表對患者展開評估,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1:
2.2 SF-36評分
對照組患者SF-36評分為(68.46±2.18)分,低于觀察組患者的(74.03±1.89)分,(t=10.574,P=0.001<0.05)。
3 ?討論
肺癌作為一種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這類疾病在發病早期往往不會存在明顯癥狀,患者甚至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伴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則會逐漸出現胸痛、持續咳嗽、咳血、氣短等癥狀,在這時,疾病可能已經過渡為中晚期。盡早對符合指征的肺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質量,延緩病情發展,但術后并發癥也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深靜脈血栓作為肺癌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發病機制為血液大量聚集在下肢靜脈血管中,使血管呈現高凝狀態,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有效干預,也會帶來嚴重不良后果[2]。
為最大程度降低肺癌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做好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預見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對患者展開全面評估,在了解患者治療期間存在的風險后,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規避風險因素,促進患者病情好轉[3]。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融入到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中,發現該組僅有1例患者合并深靜脈血栓,生活質量評分也更高(P<0.05),可見預見性護理對預防肺癌患者術后合并深靜脈血栓起到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有效避免了肺癌患者術后合并深靜脈血栓。
參考文獻:
[1]吳鳳姣, 楊金云. 預防性護理對原發性肺癌切除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 健康前沿, 2018, 27(004):101.
[2]靖利, 任曉英, 楊曉平. 預警性護理干預對預防肺癌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 醫藥前沿, 2017, 7(018):326-327.
[3]劉建萍.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普外科手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體會[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6, 16(009):1378-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