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羽 李芳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1)
近年隨著高職高專的大量擴張以及單獨招生的推廣,高職院校門檻進一步降低,高職學生特別是分數線偏低的高職院校人才質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習困難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而這部分學生正是影響人才質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必須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問題。
然而,我們首先要認清的一點是這一部分學生的學困情況并不是因為先天智力上缺陷引起的。實際上,這一部分學困生經過了從初中到高中的一輪比例較大的淘汰,基本學習能力并不欠缺,只要引導得當,助學有力,完全有可能擺脫學困狀態。對于他們而言,有很大比例是處于一種習得性無助狀態。以住的學習挫敗經歷,使得他們在面臨學習困難時,習慣性出現自卑、自我貶低、逃避等自我否定傾向的負性認知。如果負性認知會再次被強化,非常容易選擇放棄。這類學困生如果不解決心理問題,就根本談不上解決學習問題。
因此,深入分析高職學困生(學習困難學生,且限定為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將他們關于學習的負性認知轉變為正性認知,形成積極、上進的學習態度,并落實到努力尋求學習能力和效果提升的行動上,對于解決學困生的學習問題,進而提升高職學生質量,十分必要。
本文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及周邊部分高職院校學困生為例,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對高職院校學困生的特點及形成心理內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就幫扶對策進行了思考與探析,以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提高人才質量。
本次調查對象是課題組確定的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及周邊部分高職院校里的部分學困生。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最終回收問卷共計1848 份。調查對象中男生875 人,占比47.35%,女生973,占比52.65%,大一、大二及大三人數分別占67.59%、30.09%及2.33%。
通過整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分高職院校的學困生主要存在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學習狀態欠佳首先體現在高中基礎知識掌握不理想,高中時期成績一般及以下(包含差、很差)總人數為1200 人,占比69.94%(圖1)。在所有調查對象中,1153 人在大學有至少一門不及格課程,占比高達62.39%(圖2)。而平均成績在90 分以上的僅有258 人,占比13.96%(圖3)。僅有183 人表示總是喜歡學習,只占總人數的9.9%(圖4)。結合這些學生的高中成績可以看出,高中基礎知識底子欠缺導致在學習過程中聽課難度增大,學習效果不明顯,加之自學能力有限,從而導致掛科或者成績不理想。
在課堂上,經常存在講話、睡覺、玩手機及走神等影響上課效率的行為。當某門課程聽不太懂或者成績不太理想的時候,有34.03%的同學會抱有放任心理,在平時能堅持自主學習的人數為607,占比32.85%,而64.12%的同學的自主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圖5)。從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有欠缺,學習態度不主動,也是造成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調查對象中,家庭富裕或者比較富裕的僅有166人,占比8.99%,家庭條件一般的有1301人,占70.4%,而貧困家庭有381人,占了20.62%(圖6)。家庭成員之間交流頻繁且融洽的僅占了55.79%(圖7)。結合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困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大都不是很好,同時,與父母親的溝通交流也不是很和諧。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養成。
有1118 人認為自控能力一般或者很差,占比63.50%(圖8)。對于自我期望高的僅有321 人,占17.37%,對于自我期望一般或者很低的占比37.77%(圖9)。從來不會感到自卑的人僅有385,只占20.83%,其余的1463 人均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卑,占79.17%(圖10)。只是偶爾或者從來沒有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快樂或者成就的人有1053 人,占56.98%(圖11)。由于學困生在自我控制力方面的薄弱,導致了自我期望大多不高。因為成績的原因,大多數人很少能銷售到學習帶來的樂趣或者成就,相反,在面對學習困難時,他們往往會感到自卑心理的困擾。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研究,以及對學校相關學生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進行研判分析,認為學困生成因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從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學困生的群里中普遍存在學習意志薄弱、信心缺失的問題。“學習意志是學習必備的能力,是遇到困難時必備的決心,只有充滿了學習學習意志,才能克服一個個學習難關,勇往直前。[1]”通常對于學困生而言,學習意志的不堅定會導致對學習缺乏信心,在遇到聽不太懂或者成績不理想時,也是大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很少會刨根究底地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學習基礎不牢,成績不理想等不良后果。不怎么喜歡學習,課堂學習效率也不高。大多數人也只有在應付考試的時候才會想著學習,從而造成成績不理想的現象。長期反復,容易產生自卑、焦慮心理。如此,學習意志薄弱信心缺失作為學困生產生的內因之一,致使學生進入一個學困的惡性循環中。
現下的高職學生基本都是00 后,有著很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卻常常遭遇迷茫狀態。因為在大學里,需要自我驅動的學習模式完全不同于高中,在離開了老師和家長時刻的督促后,更加強調個人安排、自主計劃、自我調控。經了解,在被調查的學困生中,在沒有了家長老師的督促后,變得找不到方向,感到非常不適應。這就是大多數學困生面臨的思想意識獨立強與學習行為依賴性強之間的矛盾性[2],自我調節、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的缺乏作為學困生產生的內因之二,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科學等等一系列問題出現,于是很多人內心發生退行,產生了逃避心理,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之外,或玩起了游戲或者談起了戀愛,而重心的轉移卻導致后期注意力更難集中,造成成績下滑學習困難。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困生現象的出現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多元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然而高職學生還處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類似于“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讀得多不如掙得多”等扭曲的價值觀嚴重削弱了學習動力。再加上就業不景氣,就業壓力逐年遞增,導致學困生對于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產生焦慮心理或者自卑心理。與此同時,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對于子女的教育不聞不問,這樣的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見一斑。有些家長對于子女過于苛責或是過于溺愛,都會導致孩子自我否定,產生不同心理問題。自我認識不到位,作為學困生產生的第三方面內應導致其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將家庭及社會的負面影響放大,造成自我教育目標選擇不清,最終導致學困的問題產生。
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3]。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快成長,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秋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4]。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結合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實際接收能力去調整教學思路和進度,結合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實踐,以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專業知識和學習方法為原則,根據每個班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難度和進度。力求在教學內容上分層漸進,在教學形式上不斷調整,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扎實地掌握學習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在保持學生學習新鮮感的同時,使學生時刻處于一種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狀態,“多從學困生能夠掌握并愿意主動學習的情境出發,設計課程的難度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5]。
通常而言,學困生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更多的心理障礙。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校應當及時關注這類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困生疏淤解困。要“對癥下藥,找準學困生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轉化方案,并在轉化的過程中根據轉化的情況隨時調整,以期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工作”[6]。讓學生帶著愉快輕松的心情學習,完成從習得無助到習得樂觀的轉變,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和壓力能夠使學習者將注意力集中到特定任務上,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成績。強烈的消極情緒以及相應的認知常常會削弱動機,干擾學習并降低成績。[7]”同時,可由學校牽頭,組建成立包含心理咨詢教師、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等專業人士的專業學業指導幫扶隊伍,在加強師生溝通的同時,通過學業指導、心理輔導、管理服務、朋輩導師等各種途徑引導他們化解不良情緒,加強品德教育,鼓勵學生積極與父母溝通,教育學困生正確客觀認識自我,健全心理。并盡可能地爭取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學困生成長保駕護航。
助力高職院校學困生“脫困”的工作任重道遠,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家庭等多方聯動,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構建立體育人體系。我們作為高校教師,應當從學困生內在實際出發,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順利完成脫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