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羅丹丹,孫宇,黃磊,楊奕梅
(昆明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昆明 650000)
各種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統稱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是剖宮產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生麻痹性腸梗阻時,腸壁肌呈癱瘓狀態,沒有收縮蠕動,可導致腸穿孔,腸壞死等,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其子宮復舊、腹部和子宮切口的愈合,增加住院時間。本研究選取昆明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收治的43例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患者的病例資料,探討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發生的危險因素。
1.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宮產分娩,術后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43例產婦資料。
麻痹性腸梗阻診斷標準:根據《外科學第9版》進行診斷:(1)不同程度的嘔吐、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表現,持續性腹部脹痛或不適;(2)腸鳴音減弱或消失;(3)腹部X線檢查:腸道多處不同程度積氣積液,可見液平面。
剖宮產指征:依據《婦產科學第9版》,診斷為臀位、胎兒窘迫、雙胎、子癇前期、子宮瘢痕引起的梗阻性分娩等均為剖宮產指征。
納入/排除標準:明確診斷的剖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排除僅有一過性腹脹、腹痛、或嘔吐的臨床癥狀,腹部X線并未診斷者。
按照1∶3的比例,隨機選取同時期(入院時間相近)剖宮產分娩并未發生腸梗阻的產婦,共計129例,作為對照組。
共納入符合標準的剖宮產術后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患者43例(觀察組),同期接受剖宮產手術但術后未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129例患者為對照組。
2.方法: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合并癥(依據《婦產科學第9版》診斷妊娠合并癥,如疤痕子宮、妊娠期糖尿病、產后出血、輕度貧血、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盆腔粘連等)、手術相關指標;篩選出有統計學差異的臨床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回歸法篩選指標,從而找出引起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高危因素。
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患者一般資料: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活產數18 252人次,其中剖宮產分娩6 831人次,剖宮產術后出現麻痹性腸梗阻43例,發病率為6.29‰。
觀察組平均年齡(32.8±4.9)歲(24~44歲),對照組平均年齡(30.5±4.5)歲(21~39歲),觀察組平均年齡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后大出血(出血量≥1 000 ml)發生率更高,合并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盆腔粘連比例更高,手術時間更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合并疤痕子宮、妊娠期糖尿病、輕度貧血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n(%)]
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表1中有統計學差異的臨床資料(年齡,產后出血、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盆腔粘連、手術時間)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手術時長、合并癥(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盆腔粘連)是發生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P<0.05)(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麻痹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為明顯腹脹,伴嘔吐,肛門排氣停止,或僅有少量排氣,腹部膨隆壓痛不明顯,腸鳴音減弱或消失。早期可通過影像學檢查(X平片)做出初步診斷。
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報道,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其病因尚沒有明確。有文獻報道產婦合并子癇前期是發生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高危因素之一,推測可能因子癇前期的產婦大多數合并低蛋白血癥[1-3],且術后48 h使用硫酸鎂解痙治療,導致產婦術后48 h下床活動時間減少,從而增加了子癇前期產婦出現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風險;合并感染的產婦剖宮產術后腸梗阻的發病率較高[4]。本研究結果支持相關結論,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患者合并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的比例遠高于未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對照組患者。
合并盆腔粘連時,術中對周圍臟器包括腸管的機械性刺激增多[5],可直接影響胃腸動力恢復。本研究中43例術后麻痹性腸梗阻患者中11例合并盆腔粘連,占25.6%,也顯著超過了對照組的盆腔粘連發生率(1.6%),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危險因素的意義。另外,手術時間長,臟器暴露的時間增加[6],術中對腸管的機械性刺激同樣也會增多,進而影響胃腸動力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48.0±18.2)min,明顯超過了對照組的平均手術時間[(33.7±9.0)min](P<0.05)。
高齡產婦機體各臟器代償能力降低[7],機體的適應性和抵抗力均有所下降,腸蠕動功能恢復減慢;剖宮產術后因疼痛刺激,高齡產婦下床活動時間可能有延遲。這些因素均可能與高齡產婦發生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發生率更高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患者平均年齡較未發生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對照組年長2歲以上。
有文獻報道產后出血超過800 ml是剖宮產術后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8-11],可能與剖宮產術中出血較多,會引起胃腸道缺血[12-14],從而影響胃腸道血流動力學,不利于胃腸功能恢復有關。本研究以產后出血是否超過1 000 ml為節點,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病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多因素Logistic分析無統計學意義(未進入方程),可能是混雜因素作用的結果。
有文獻報道其他因素如妊娠貧血、低鉀血癥、雙胎妊娠、精神高度緊張、產婦體質差、既往腹部手術史、酗酒吸煙史等也是引起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高危因素[15]。本研究未發現既往剖宮產史、妊娠期糖尿病、輕度貧血對術后發生麻痹性腸梗阻的顯著影響,而其余有關高危因素尚需今后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去驗證。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合并癥(子癇前期、絨毛膜羊膜炎、盆腔粘連)、手術時間長[16]、高齡產婦是發生剖宮產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高危因素。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重視,盡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