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建林
摘要:法治宣傳是媒體發揮社會功能的重要體現,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涵養怡育作用。法治周末報社通過打造專業團隊、開發優質產品、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線下活動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條媒體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的有效道路,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 創新發展 行業報 《法治周末》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落實媒體公益普法責任,綜合運用‘報、網、端、微、屏等資源和平臺,推動法治融媒體建設,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法治全媒體傳播體系,創建法治品牌欄目、節目”,對媒體法治宣傳提出了明確要求。
法治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一個國家在長期法治建設中形成的法治文化,是凝聚全社會精神共識的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我國媒體的政治屬性,決定其必然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傳播陣地,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生產機構,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1.注重熱點新聞和法治事件的報道?!斗ㄖ沃苣穲猿帧皟热轂橥酢?,講政治、抓導向,細化采編工作要求,持續加強選題策劃,精進內容生產這一中心工作。通過宣傳新法規、講解熱點事件等形式,將普法內容融合到新聞報道中,促進公民法治習慣的實踐養成,促進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法治,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實踐教育人民,推動全民守法。
近期,《法治周末》連續推出“航天董事長打人事件”“林生斌事件”系列報道,從熱點事件的報道中深化內容深度。以前者為例,從事件突發到官方回應、警方聲明,記者緊跟事件進展,以法治角度為突破口,連續推出《“航天投資董事長打傷兩院士”背后的法律看點》等三篇報道,引發了較高的話題討論度和傳播量,單篇公號閱讀量超過3.2萬次。
2.設置法治文化副刊?!斗ㄖ沃苣芳訌妼Ψ晌幕浼?,文物保護、整理方面的報道;挖掘善良風俗、家規家訓中的優秀法治內容,倡導傳承優良家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如推出的“訟師史話”系列,以古代律師——“訟師”為切入點,結合古代奇案、古代法律故事,邀請業內專家完稿,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使讀者能夠從輕松愉快的故事中,了解法治文化,學習法律知識。
3.持續深抓精品報道。實踐證明一篇精品報道足以讓一家媒體成功“出圈”,而精品報道無一不具備政治正確、新聞價值高等特性。應該持續將“內容為王”量化為好稿件、好產品,精耕細作時政、財經、法治文化、互聯網法治四大領域,走好差異化發展之路,生產新聞和法治文化的精品佳作。
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是一次機遇,如何能在熱點事件的報道中抓住時效和深度制造出“新聞漩渦”?!斗ㄖ沃苣穭撧k自身微信公眾號,每日更新,要求記者跟進報道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既要兼顧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又要抓住報道深度,不僅著眼于事件表面,更力求從中深挖法律要點,并借此機會向人民群眾輸送法治文化知識。如2020年疫情期間,《法治周末》推出抗疫系列報道,獲得廣泛好評。
2021年6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第八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要求“健全和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大融媒體普法力度”。傳統新聞媒體如何在新時代下做好深度融合,尋求創新路徑,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成為當下必須探索的問題。
1.重視媒體隊伍法治文化建設能力,打造專業團隊。近年來,法治周末報社與時俱進,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結合自身實際和現有優勢,不斷尋求法治宣傳的新路徑,成功打造了主流媒體的普法范式。專業性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大助力,利用好專業性人才的專業優勢,是媒體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第一要義。要發揮既精通互聯網技術又熟悉法治文化教育的專業人才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法治周末報社不僅引進法學專業人才以鞏固團隊法律專業素養,更是引進一批新聞專業人才;鼓勵內部員工以自身興趣為導向,在報社內部細分崗位,自由選聘;成功組建法治新聞中心,法治文化新聞中心、法治經濟新聞中心等部門,以最大化地發揮專業性人才的優勢。此外,報社還成功組建法治新聞視頻中心,依托短視頻創造更良好的普法環境;組建創意策劃中心,依托專業化人才優勢,策劃普法宣傳等活動。
法治周末報社著力在時政、財經、法治文化、互聯網法治四大領域培養記者實現專業化發展,利用骨干記者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在相關領域培養更多的年輕記者。目前,專業化記者逐漸形成團隊合作,策劃推出的“我在反詐第一線”系列專題,透過警企合作案例進行反詐宣傳;針對“林生斌事件”推出《林生斌遠走江湖,但這些法律問題正在靠近》《林生斌前代理律師:說他謀害妻兒“完全沒有依據”》等稿件,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進入主戰場,開發優質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產品。優秀的文化產品承載著文化的內核,承擔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法治媒體應當深入挖掘利用報道領域法治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重點開發,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生產法治文化產品、提供法治文化服務。實施法治文化創意戰略,對法治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再包裝,積極打造特色法治文化產品,不斷提升法治文化資源的功能和價值。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法治周末》策劃了“中國共產黨人法治初心”系列報道,派出記者實地尋訪共產黨人的革命足跡,共計推出《中共一大:開啟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新上海第一年刑案審判側面》等27篇報道,完整展現共產黨人法治建設的實踐和成就。該系列報道一經推出,廣受好評,累計閱讀量超過10萬次。
3.善用新媒體技術,使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入耳、入腦、入心、入行。網絡平臺既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宣傳途徑,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在短視頻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視頻化轉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體可創新話語表達,制作易于理解接受、傳播宣傳的法治文化教育內容,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進行形象表達,同時善用推送技術,提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和精準性。
視頻中心自2021年3月成立以來,法治周末抖音號粉絲量達到22萬個,快手號粉絲量達到5.3萬個,視頻號的粉絲也近6000個,法治周末視頻在網絡“江湖”上已經小有名氣。截至2021年7月,視頻中心共制作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法治初心》微視頻50集,內容幾乎涵蓋了建黨前30年的所有重要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和經典案例,視頻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賞心悅目、引人入勝。視頻發布后,在各大網絡平臺總播放量達百萬次以上,還有一些政法機關購買該作品組織系統學習,起到“學黨史、感黨恩”的教育作用。
4.精準普法,開展全國新媒體快樂學法大賽。法治周末報社結合自身實際,連續四年舉辦全國新媒體快樂學法大賽,核心是“互聯網游戲+大數據管理”。大賽分為線上賽、線下賽,通過科技手段和寓教于樂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提升普法、學法效果。依托大數據平臺,根據大賽平臺產生的海量參賽者大數據,梳理、分析出各個地區、各個單位以及各個參賽者的法律知識熟識度,便于各地各單位在賽后針對問題精準普法。這種創新的普法形式,社會參與度高,反響良好。
5.加強法治文化國際交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外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治內涵和法治主張,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法治外宣是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媒體要善于講述中國法治故事,積極探索舉辦法治國際論壇,開展與世界各國法治文化對話的路徑,展示我國法治國家的形象,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影響力。
媒體的成長和發展與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是同頻共振的。只有人民群眾主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才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對于法治媒體來說,就是要下大力氣培育公民法治意識,傳承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民眾的法治信仰,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作者系法治周末報社社長、總編輯
參考文獻
[1]黃楚新,許可.當前中國媒體深度融合的熱點、難點與機制突破[J].傳媒,2021(14).
[2]王齊欣.短視頻時代主流媒體的破圍之路[J].青年記者,2021(04).
[3]王瑩,張森林.新時代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