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伶俐 劉永堅 白立華 熊盛武
摘要: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業急需具備應用軟件開發能力、了解新聞傳播與設計知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結合武漢理工大學“數字傳播工程”專業建設情況,本文從推動理念變革、打造優質課程、多方協同育人、強化科學研究活動四個方面,對未來相關專業建設提出完善方案。
關鍵詞:數字出版 數字媒體傳播 專業建設 人才培養
在新興數字技術與網絡基礎設施快速迭代,全球數字內容產業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已無法滿足數字出版、數字媒體傳播對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鑒于此,國內外高校紛紛推進教育改革,以期培養綜合型、復合型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人才。
鑒于研究對象為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類專業,筆者僅對以傳授數字出版技術、數字媒體傳播技術知識為主的理工類本科專業進行研究,而研究生教育、涉及少量技術課程以傳授新聞傳播知識為主的文科專業不在研究范圍。
為順應教育改革的快速發展,國外許多大學進行資源整合,開設相關專業。以猶他大學娛樂藝術與工程專業,南加州大學多媒體與創新技術專業、計算機科學(游戲)專業,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創意計算專業等為代表,授予理學或工學學位。國外高校在專業建設模式上不斷創新,注重計算機技術與娛樂、游戲、傳播學等知識、方法、技術傳授與人才培養,多年來已形成一定專業特色以及特定的人才培養方向,向新聞出版與廣電等領域輸出大量高級技術人才。
國內高校同樣對相關專業進行了探索,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廣播電視工程及數字傳播工程等專業,構建相關人才新型培養模式。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和廣播電視工程專業多開設在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前者以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為代表,主要面向游戲開發,少數涉及影視和動漫,培養學生將計算機知識應用于游戲、影視、動漫領域的能力。后者以中國傳媒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為代表,以傳授音視頻技術為主,通信及網絡技術、視聽藝術知識為輔,培養廣電領域綜合技術人才。數字傳播工程專業目前只有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開設了本科試點班。依托軟件工程、新聞傳播學、設計學三大學科,以傳授出版技術為主,廣電技術、傳播理論、藝術知識為輔,培養具備應用軟件開發能力、了解新聞傳播與設計學知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總體來看,在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教育方面,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只有數字媒體技術、廣播電視工程、數字傳播工程三類,且大多側重培養游戲、動漫、廣電技術人才,只有數字傳播工程專業還同時注重出版技術人才培養。在出版業急速轉型的背景下,針對出版企業緊迫的人才需求,輸送高質量、具有競爭力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新形勢下,對相關專業建設實踐進行探討著實必要。
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數字出版、融合出版、智能出版行業的快速更替給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機遇與挑戰。培育建設面向出版業的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類專業,既能支撐國家媒體融合戰略發展,又能服務于數字經濟和產業經濟,同時為相關企業輸送新型人才。
1.國家媒體融合戰略發展需求。隨著《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的出臺,創新內容生產和服務、加強重點平臺建設、擴展內容傳播渠道、拓展新技術新業態的需求更為急迫,對新興出版領軍人才和兼備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經營管理能力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類專業作為順應國家媒體融合戰略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學科,應更加著眼于出版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為國家媒體融合戰略發展目標儲備人才。
2.數字經濟與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在數字經濟助推下,以智能出版、融合出版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逐漸成為撬動出版業轉型、出版產業市場轉化、出版產業鏈整合的杠桿,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合作交流平臺。面對出版業扁平化、跨界交互的發展態勢,亟需一批熟練掌握出版技術同時具有資源整合力、產品研發力和敏銳市場洞察力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3.出版業緊缺人才需求。我國出版業目前已進入出版融合新階段,在融合深度和廣度上都邁上新臺階。由于出版業數字化轉型涉及的學科知識與領域具有交叉融合特性,相關企業在業務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綜合性,更加青睞具備應用軟件開發能力、了解新聞傳播與設計學專業知識的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然而,現階段出版領域能夠跨越學科壁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極其緊缺。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于2014年開始探索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類專業建設方案,在軟件工程一級學科下開設全國首個數字傳播工程本科試點班。依托軟件工程、新聞傳播學、設計學三大特色專業,以傳授出版技術為主,廣電技術、傳播理論、藝術設計知識為輔。自2017年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以來,數字傳播工程試點班遵循新工科建設理念,探索出“計算機+出版+創意設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在組織機構、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礎。現有國家數字傳播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融合出版智能服務技術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1.專業設置及培養方案改革。學院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結合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需求分析、學校辦學特色建設數字傳播工程專業,并充分征求行業及政企專家意見,對原有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明確該專業畢業生應掌握軟件工程、新聞傳播學、設計學三大學科的相關知識和能力,成為具有廣博見識和領導力的新工科“II型”人才。結合該專業的課程建設,學生可以從基礎理論、共性技術與方法、行業應用三個部分切實提高數字出版、數字媒體傳播領域的理論基礎、科學思維、創新意識等能力,成為面向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創意、互聯網等行業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實現學生多元化培養需求。
2.多學科交叉復合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重組。由專業交叉學科團隊領銜,學校建設并完善了以“素質教育通識課程+交叉融合專業課程+專業特色課程+實踐創新教育課程”為代表的復合專業課程體系。積極整合軟件工程、新聞傳播、藝術設計領域知識,鼓勵學生選修創新創業、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教育通識課程,在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基礎知識及行業常識學習的同時,允許學生自由組合課程。本專業課程以軟件工程類知識為主體,融合新聞傳播學和設計學等學科知識,實現不同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融合,達到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
3.開放式、立體化實踐創新教育教學體系構建。學院借鑒相關行業的業界標準,與國內知名政企合作,構建并更新以“實踐創新教育課程+實踐教育創新教學模塊+實踐創新教育教學平臺”為主導、以“寬度+厚度+深度”為思路的開放式、立體化實踐創新教育教學體系,優化配置政校企優質資源,切實提高師生工程與實踐能力。將實踐創新教育貫穿于工程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學生搭建多學科間聯系和交叉的橋梁。
4.適應企業需求的示范性實驗室建設方案。為有效解決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學院打造示范性數字傳播工程實驗室,一方面通過自身優勢和特點吸引企業介入,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共享利益的關系;另一方面,利用實驗室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將學生的實踐需求和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的協同共享。
5.教育方式和手段創新。學院將專業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創新作為數字傳播工程新工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致力于實現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兩方面融合創新,全力打造新型工程教育教學方法,以先進培養模式帶動工程教育效率提升,保障教學質量。通過政校企合作,推動“雙跨”(跨學科知識和跨媒體技能)和“雙師”(校內理論教學教師和校外政企實踐導師配合教學)的隊伍走進課堂,直接促進學生技能提高。依托現有學科基礎和相關學科集群,凝練打造學校軟件工程、數字傳播和出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動畫專業等的特色和優勢,實現跨學科跨學院整合教學,從而發揮合作辦學、協同創新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輻射作用。
建設數字傳播工程專業是武漢理工大學應對新技術、新經濟與社會形態變化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在建設數字傳播工程專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隨著新工科建設的深入發展,也需要結合當下,進一步思考與謀劃,從而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
1.推動理念變革,凸顯專業前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家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創新變革正當其時。建設數字傳播工程專業,要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徹底轉化為以“學”為核心,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新經濟背景下,數字傳播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范圍、模式進一步拓寬,需要不斷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更新發展的相關學科知識,豐富學科教學內容和知識領域,從而凸顯數字傳播工程專業的前沿發展。
2.打造優質課程,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新工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著眼于學生知識體系的綜合化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在國家媒體融合發展戰略推動下,推動軟件工程、新聞傳播學和設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深度融合,積極打造數字傳播工程專業優質課程,變革傳統思維模式,對知識體系進行更新換代,進一步調整專業內部教學結構、統籌多學科優勢資源,形成獨特的數字傳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優質課程既要體現技術前沿發展,也要展現人文學科的精神力量,從而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社會,成為新型高級技術人才。
3.推進多方協同育人,營造專業良好生態環境。隨著現代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發展呈現出復雜化與多元化特征,逐漸形成由多層創新體系縱向交互、多個組織或部門橫向協同所構建的創新生態環境。對于數字傳播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需要強化多方主體協同育人模式,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政府對專業的發展及人才培養應給予更多辦學指導,同時針對專業需求提供資金幫助;企業對專業發展提出人才需求,同時將自身資源與學校辦學優勢充分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平臺與機會;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及相關單位合作,共同為社會輸送專業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4.強化科學研究活動,助力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活動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傳播工程專業在建設初期,依托學校數字傳播工程協同創新團隊,在科學研究活動方面已有一定成效。未來,強化科學研究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價值,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建設方向的動態調整和更新,形成完善的學科專業體系,而且能夠幫助師生進一步了解專業本質內涵和重要價值,提高認同感,同時也能彌補課程教學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不足,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的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為智能出版、融合出版、數字媒體傳播領域培養一批具備應用軟件開發能力、了解新聞傳播與設計學知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
本文系2020年度中國(湖北)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專項課題研究項目“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ZSXWHCG-2020-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衣彩天.數字經濟力提升路徑——基于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武漢)重點實驗室案例[J].中國出版,2019(04).
[2]陳丹,朱椰琳.數字經濟視域下出版融合發展的啟示與思考[J].出版廣角,2019(18).
[3]葛欣.傳統出版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剖析及扭轉策略[J].中國編輯,2020(01).
[4]吳愛華,楊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創新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