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研討會上,“深刻認識學習上海等地經驗”被多次提出。“上海經驗”到底從何而談?是上海的防控指揮體系,還是精準流調、口岸防控?我所在的同仁醫院是上海眾多堅守、奮戰于抗疫一線的醫療衛生機構的代表之一,在發現并治愈了上海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后,“同仁經驗”得到了市領導和市衛健委的肯定,由滬肺炎防控辦發文并在全市推廣,從中或許能一探究竟。
未雨綢繆,拿下防疫主動權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同仁醫院先后擔當了本市首批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國境口岸傳染病防控定點機構、首批向社會開放的核酸檢測點、外籍人士疫苗接種點等多重角色。都說同仁醫院能夠敏銳篩查出上海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是幸運,其實幸運背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從1999年醫院搬遷至仙霞路現址,就設置了獨立的傳染樓;2003年非典時期,又在傳染樓內開設了發熱門診;至2019年,作為醫院便民工程啟動的發熱門診改造與如今全市標準化發熱門診的布局要求已有80%相似度。實現了“三區兩通道”和“六不出門”的發熱門診,行走路線固定、位置遠離主樓。沒想到就是這個便民工程,后來成為了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最初的防御壁壘。2020年1月15日,武漢陳女士在這里被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派駐支援的主治醫師于亦鳴敏銳發現;之后,也是在這里,醫院一度成為市單體醫院中確診病例總數第一,創造了初篩精準率超過50%的良好記錄。
同仁當下的敏銳與決斷正如同在時代召喚中被賦予“前鋒” “排頭兵” “先行者”角色的這座城市一般,在“快”與“先”上所下的功夫并非僅僅追求簡單的速度,而是要在不斷明確定位的摸索中努力先行一個身位,要在確保質量的情況下,不斷自我加壓贏得主動權。勇奪戰疫的首旗,確是幸運,也是責任。
謹小慎微,危機之下的無懈可擊
無論在疫情暴發初期,還是在瞬息萬變的這近20個月里,各種政策、法規、指南的出臺都顯得相對滯后。在抗疫一線中做到臨危不亂、及時有效應對,就同仁的經驗,概括起來無外乎三個字:一是“穩”,出臺的緊急規定“萬變不離其宗”,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遵循著傳染病傳播普遍規律的戰斗模式同這座城市的科學、細致、周密的氛圍密不可分。二是“緊”,同仁多學科協作的機制由來已久,互相協作與密切銜接在疫情篩查、診斷、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快”,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在每日例會中匯總前一天從信訪、投訴、輿情乃至個案分析中收集的各項問題后,即刻出臺針對性舉措進行一系列系統整改、效果評估及就地修正。非常時期的這種扁平化、閉環式管理,確保了高效的協同和有效的處置。
從應對非典到阻擊新冠肺炎病毒,同仁一以貫之的是上海的依法防控、系統治理,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統一指揮、聯防聯控,科技引領、精準施策。在謹小慎微中斷絕疫情“偷塔”的希望,雖是戲謔,卻也是最好的對策。
成熟擔當,無愧初心使命
在本土病例清零后,預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性與復雜性,一方面,醫院史上“最嚴管控令”與滿足市民正常就醫、陪護需求的手機掌上預約、流調、云溝通、云探視等服務相繼推出。另一方面,作為離虹橋機場口岸最近的綜合性醫院,同仁在今年4月成為全市首個外籍疫苗接種點;8月以來,又多次舉辦學生接種專場;同仁還被市衛健委指定為十家入境隔離人員集中排查管理定點醫院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服務面向上海四個中心城區的醫院。上海的精準防控依舊在不斷深化,同仁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為歸國人員、為復工復產復市企業、為社會提供各類疫情保障,截至目前,共計接種疫苗209005劑,參與保障醫師847人次、護士2000余人次。
由“上海精神”所催生的強大凝聚力將眾志成城的口號打造成堅實壁壘,嚴守上海防疫關口已是厚植于本能的行動。當開放與包容共生,謙和與謹慎共存,“未雨綢繆”與“跨前一步”既是上海的擔當,也是同仁的擔當。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同仁醫院副院長、民進長寧區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