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荷
12歲,她將成為一名醫生當作人生的唯一選擇;23歲,她如愿成為一名光榮的醫生,與寶山結緣;38歲,她調至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工作,隨后成為一名區人大代表。她是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黨總支書記、區人大代表王倩。
因一場病埋下的“種子”
生于1972年的王倩在陜西咸陽長大。一場同伴間的打鬧讓年僅12歲的她患上了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受當時醫療條件限制,醫生說我這種情況需要截肢。”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爸爸在乘坐公交車時,正好看到一本雜志,上面報道了山西一名醫生成功治愈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案例。”于是,從陜西到山西,爸爸帶她找到那名醫生治好了病。在至暗時刻被拉了一把的感覺,讓醫生的職業形象在王倩心中瞬間高大起來。
“從那時開始,我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醫生。”經過不懈努力,王倩如愿成為了寶山中心醫院的一名臨床醫生。
讓“死氣沉沉”的醫院恢復活力
2010年9月,在寶山中心醫院任職多年的王倩被調至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工作。“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醫護人員很壓抑,精氣神不足,患者在醫院的居住條件很差,醫院硬件設施相當簡陋。這里需要我!”
于是,王倩通過報道、推優、演講等形式宣傳醫院的故事,宣傳和激勵先進醫護人員典型,讓更多人關注到區精衛中心和那里的白衣天使們,進一步樹立起醫護人員的信心……經過一輪輪挖掘、一輪輪激勵,笑容重新回到了醫護人員的臉上。2011年開始,王倩又啟動了“愛心家園” “走進綠絲帶” “冬日陽光”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關愛患者,促進他們盡早康復、融入社會。
為弱勢群體發聲
用一顆為民之心,做為民之事。王倩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2016年,王倩當選成為寶山區第八屆人大代表。她說。“得知消息,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意味著又有一個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區精衛中心和辛勤勞動的醫護人員了,我又多了一個通道來替弱勢群體——精神病患者發聲,我也可以為百姓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貢獻一份力量了。”
作為一名在精神衛生領域從業多年的人大代表,王倩希望做得再多一些。“從過去的‘精神病院改成現在的‘精神衛生中心,這不僅僅只是名字的轉換,更意味著將心理干預、疾病預防、健康宣教、康復鍛煉等新增內容納入精神衛生領域。”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十分重要。我這邊時常會有寶山區各街鎮居委干部們的咨詢和求助。對于這些求助,我和我的團隊一方面積極進行個案處理,另一方面撰寫出相關的調研報告遞交給相關部門。”
在王倩的努力促成下,2020年10月,寶山區首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正式開診,與市級及區內多家學校、教育機構、康復機構合作,把專業精準的干預與治療,帶到有需要的“寶山寶貝”們身邊。
打造專業化的代表聯系點
2020年11月20日,寶山區首個專業化人大代表聯系點及代表工作小組揭牌儀式在區精衛中心舉行,預示著人大代表聯系點在專業化方向上有了新的拓展。代表聯系點內,淡黃色的墻壁、整潔且富有家居氣息的擺設給人以溫馨的感覺,令人不自覺地放下心防。
“在市民有需要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寶山區人大在區精衛中心設立這樣一個專業的代表聯絡點,可以讓我們在專業領域內解答一些患者的困惑,還可以讓我們在解答市民疑問的同時,收集一些共性的問題,形成調研報告。”王倩認為,這一舉措不僅拉近了自己與市民之間的距離,也為自己更好履職提供了條件。
從2016年到2021年,細數過往履職路,王倩在聚民意、傳民聲、察民情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十分扎實。她相信,未來,無論身份如何轉變,自己都將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