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璐

廢舊塑料在一樓車間經過分揀,進入二樓車間造粒,經由設備加工就制成了一卷卷PET塑料膜,整個處置過程沒有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在位于車墩鎮的上海宏辰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種“變廢為寶”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從廢舊金屬、塑料、紙板等廢舊物資回收處理至全流程末端處置,宏辰的轉型正是松江眾多企業綠色發展的縮影,如今資源利用率達到近100%。
去年9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施行以來,松江區以貫徹落實《固廢法》為契機,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壓實政府、企業、社會責任,扎實推進全領域全過程管理,加快推動本區綠色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松江區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根據市人大常委會聯動各區開展貫徹實施《固廢法》執法檢查要求,于今年5月啟動了《固廢法》執法檢查,由常委會主任唐海東任檢查組組長,區鎮人大聯動,通過明查、暗訪、抽查、問卷調查、座談會、專題詢問和滿意度測評等方式,依法督促推動解決影響法律實施的瓶頸難題。形成的執法檢查報告提交區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審議,就進一步提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水平提出了意見建議。
率先試點工業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
按照“全覆蓋、分級分類、落實去向”的工作思路,松江區對產生、貯存、收集、利用、處置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開展了情況排摸。據統計,全區共有3720家產生工業固廢的企業,日均產生固廢1424噸,其中綜合利用1282噸、末端處置142噸。
根據排摸情況,松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工業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試點工作,建立工業固體廢物收運及處置體系,形成從源頭到末端的閉環管理。截至目前,全區各街鎮、園區已建成22個工業固體廢物中轉站,解決了無主固體廢物暫存的問題。各街鎮、園區中轉站固體廢物收集和轉運等情況可通過工業固體廢物收運視頻監控系統實時勘查。借助“固廢管理平臺”系統,工業固體廢物合同申報、轉移聯單填報、信息推送等過程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多措并舉提升生活垃圾管理實效
“從新松江路濱湖路到谷陽路,上門收集沿街商鋪的垃圾至少要半天,現在1.5個小時就搞定了。”去年,新森林公司啟用了沿街商鋪定時定點垃圾收運小程序,大大提升了垃圾收運的效率,這令垃圾收運員潘國云欣喜不已。倒垃圾用人臉識別,分類箱門可以掃碼開啟,垃圾分類不清、投放錯誤的可在系統后臺全程追溯,如今的垃圾房也在邁向智能化。根據《松江區垃圾房改造建設標準》,松江完成了828座生活垃圾房和1920個居住區投放點的提標改造,其中有160個智能垃圾房投入使用。此外,規范配置的新型密閉式濕垃圾車告別了“跑冒滴漏”,“車過不留痕”獲市民紛紛點贊。
與此同時,已建成的天馬垃圾綜合處置中心、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建筑裝修垃圾資源化處理廠與西部、浦南、新浜等3座生活垃圾轉運站相配套,加上17座建筑裝修垃圾臨時分揀中轉站的設立,使得全區垃圾末端處理能力不斷提升。松江區堅持對生活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常抓不懈,從多方面有效提升了生活垃圾管理實效。
暢通醫療廢物收運“最后一公里”
醫療廢物同樣是城市管理中的難點。目前,松江區已經完成全部一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實現了醫療廢物全程閉環監管可追溯、零流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醫療廢物的月平均處置量為55噸,在醫廢全生命周期監管下,從院內分類收集、轉入暫存點、出車掃描、出庫轉運,直至入固廢中心處置,所有醫廢的動態信息均可跟蹤查詢。
對于醫療廢物產生量較小的小型醫療機構,有關部門也已將醫療廢物是否按要求分類收集、是否按要求交接至處置單位納入重點監督范圍。為暢通醫療廢物收運“最后一公里”,松江正在著力探索并形成“1+1+X”醫療廢物收運模式,確保所有小型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在48小時內完成收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