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康
“家、站、點”是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陣地,是代表履職和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代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紐帶,也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舉措。自2017年啟動“家、站、點”建設至今,黃浦區人大常委會經過探索和實踐,建成了“10+16+92”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區的“家、站、點”網絡,并形成了建好、用好、管好“家、站、點”的四點經驗。
一、堅持頂層設計,強化高位謀劃
區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領會全國人大、市人大關于“進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相關要求,深入開展“家、站、點”建設運作專題調研并邀請有關專家進行專題輔導,同時開展專題討論,及時發現平臺建設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最終確立了“全面覆蓋、設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活動經常、注重實效”的工作目標,并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人大代表之家” “人大代表聯絡站” “人大代表聯系點”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為“家、站、點”建設提供了明確的規范。
二、優化布局建設,確保全面覆蓋
區人大常委會要求各街道人大工委明確“家、站、點”的功能定位及軟硬件建設要求等,結合不同區域實際,按照注重實效的原則,充分整合利用基層資源,優化選址布局,通過統一設計、統一風格、統一設立標識牌等措施,推動履職平臺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確保全面覆蓋,在“黃浦人大”網站上建設了“網上家站點”頁面,每個街道均設二維碼,便于群眾反映情況。依托網站、APP、雜志和街道宣傳等平臺進行大力宣傳推介,為選民聯系代表、代表服務選民打通“最后一公里”,為代表依法履職、反映民意奠定基礎。
三、完善運作機制,保障站點運行
區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符合區域實際的“家、站、點”運營模式,以各街道人大工委承擔轄區內“家、站、點”建設運行的主體責任,代表工作室承擔“家、站、點”建設運行的指導責任,區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各工作委員會則將工作觸角進一步延伸,依托“家、站、點”平臺開展監督調研、視察等工作。今年,各街道通過市、區人大代表聯合編組,實現代表進“家”入“點”全覆蓋。通過統一“家、站、點”工作職責,統一代表學習培訓、視察調研、聯系選民、社情民意匯總處置反饋等工作制度,以制度體系和剛性要求保證“家、站、點”的良性運作,推動“家、站、點”活動組織經常化、作用發揮顯現化。
四、打造品牌特色,提升活動質效
建設好的“家、站、點”若沒有實體運行,不過是一個房間;只有依托這個平臺經常組織代表活動,才會有“家”的溫馨、“站” “點”的實效。區人大常委會注重圍繞區委中心大局、人大監督的重點問題和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代表進社區、進企業,聽民聲、匯民意、聚民智,及時推動問題的解決。積極鼓勵各街道人大工委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做優“自選動作”,積極打造工作亮點、特色品牌,推動實現“一街一特” “一站一品”,激發人大代表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及活力。
未來,將“家、站、點”建設得更加完善、更有質量、更具效能,為新代表履行職責創造條件將是區人大常委會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是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將“家、站、點”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及人大代表履職的重要平臺,健全社情民意歸集分析處理反饋機制,有效發揮代表在反映群眾訴求、解決民生難題中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將“家、站、點”作為開展代表履職監督的主要平臺,加強對代表履職的監督。
二是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圍繞“學習交流之園、履職盡職之所、匯聚民意之站、服務群眾之地、人大宣傳之窗”進一步強化“家、站、點”的功能定位,以效果最大化為導向,強化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進一步提升實際效能。切實發揮“家、站、點”的“連心橋”作用,推動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服務、支持、保障代表發揮好“履職為民”作用。同時,在創新活力上下功夫,做出特色和品牌,使代表聯系群眾更接地氣、更有活力,讓人民群眾走得進、想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