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莉
也許是在一個天微亮的凌晨5點半……
也許是在一個空氣驟涼的11℃傍晚……
也許是在一段連續24小時未合眼的途中……
也許是在剛讀完半米厚案卷而點起的那一支煙后……
由心梗引發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數,8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家中,但由于缺乏急救知識,人們往往容易錯過最初4至6分鐘的“急救黃金時間”。學習掌握自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對于有效減少心?;颊咚劳鼍哂兄匾饬x,每年9月的第二個周六被國際組織定義為“世界急救日”,以呼吁世界各國重視急救知識的普及。
55萬!這是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統計的中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的數據,居全球之首。
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9》顯示,2002—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總體呈上升態勢。據稱,在中國醫院外發生心源性猝死者的生存率不到1%,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急救知識、急救人員的缺乏,加上搶救設備的不足,使得我國院外搶救成功率較低。但隨著社會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健康中國的推進建設,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設備的地方已越來越多,在掌握“心肺復蘇(CPR)”技能之外,對使用AED設備的普及成了第一要務。有了機器,還需要“人”,迫切需要提前介入、正確使用。
近年來的急救現場已常??梢钥吹紸ED的身影,有2000余臺AED被布置在上海的地鐵站、機場、商場、體育場館、旅游景點、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等場所,那一個個醒目的紅白小匣子里裝的便是“救命神器”。自2015年市紅十字會聯合市應急辦啟動“上海市試點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公益項目”并將它們布局在本市的人流密集場所以來,這些“救命神器”已成功搶救國內外患者9人。市民自救互救的意識在逐年增強,提升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安全出行的應急救護水平,也為增添城市“軟實力”提供助力。
“想救不會救怎么辦?”為提高機關干部職工自救互救能力,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工會于9月17日組織了一場“心肺復蘇結合自動體外除顫器應急救護”技能培訓,由長期承擔本市應急救援培訓工作的市紅十字事務中心進行現場培訓。培訓講師運用4課時將CPR、AED應急救護技能以及氣道梗阻急救等簡單的知識技能傾囊相授,并指導了學員實訓。
培訓前,很多學員表達了心中的疑慮,短短4個學時就能學會這些技能嗎?學完后,真的可以在危機關頭救人嗎?培訓后,這些疑慮得到了解答。AED操作只需嚴格按照它的語音提示去用即可,所以AED被稱為如同傻瓜相機般簡單操作的“傻瓜機”。參訓同志熱情高漲,大家紛紛表示:“參加專業培訓真的很有必要,看電視的時候以為CPR很簡單,今天用人體模型實際操作才知道,真的要用很大的力量去按壓,很費體力才是有效的CPR?!?/p>
“想救還是不敢救怎么辦?”雖然經過了CPR和AED培訓,拿到了相關急救資格證書,但真遇上緊急實戰,還是不太敢上,“又怕自己用力過猛按斷對方肋骨、戳破內臟,又怕自己操作不當耽誤對方救治時間”。被稱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稐l例》明確規定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而今年起實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也為救助活動提供了保駕護航的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p>
生死瞬間并不罕見,“救命神器”的逐年投入大大增加了公益救助的成功率,然而最現實的一步仍在于如何提高大眾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愿。學習應急救護知識不僅是守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的一項技能,同時也是服務群眾的一種本領;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惠及他人。當急救教育更多地被納入學校與家庭教育,當急救知識越來越融入社會文明,每個人都應當將主動掌握一些急救技能作為公民意識,也把學習如何急救當作無法推卸的社會責任,脆弱的生命才更有保障。
(作者系長寧區虹橋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