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內容: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與舞蹈》(第二單元: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和《舞蹈表演》(第一單元:中外民間舞之第一節漢族民間舞)中“東北秧歌”的課程內容和要求,結合黑龍江地區的地方特色舞蹈文化“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向家鄉文化尋根,培養家鄉文化傳承,聯合黑龍江省舞蹈家協會高校舞蹈委員會和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專家,開發《黑龍江優秀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傳承課——東北秧歌進校園》課程。本節課是國家課程校本化探索中“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系列中的一節。
教學目標:
審美感知:從“時空轉換”的情景(東北地區在春節期間走街過戶、扭秧歌拜年的傳統習俗)導入,在代表性極強的東北民歌“小拜年”的音樂伴奏下,兩隊學生魚貫而入,在“走隊”“二龍吐珠”的表演中,把學生帶入情境式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面東北秧歌基本步法、手絹花技巧和基本組合的學習奠定基礎,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秧歌表演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尤其是漢族在節慶活動中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理解“大俗即是大雅”的舞蹈文化在勞動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藝術表現:通過教授東北秧歌基本步法——前踢步、后踢步、十字步,以及絹花技巧——單臂花、雙臂花、內片花、外片花、頂掛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東北秧歌的基本動作和動律,尤其是“扭、穩、艮、浪”的藝術風格特征,并且通過課程即興創作,采取“教、練、創、演”的課程模式,鍛煉學生的自信心、表現欲和藝術表達的能力,感受舞蹈文化是情感表達的最高形式。
文化理解:本節課以傳承家鄉文化,做家鄉文化的代言人為出發點,感受東北秧歌與群眾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對黑土文化的自信和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做家鄉文化的熱愛者、傳播者、鑒賞者和推動者。
重點難點:本節課是《黑龍江優秀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傳承課——東北秧歌進校園》系列課程的一節,重點放在東北秧歌基本步法和手絹花技巧的學習上,而難點則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夠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舞蹈語匯,進行一定情境下的課堂即興創作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春節扭秧歌拜年情景再現:學生課前分成兩組,用單臂花和雙臂花從教室的兩個門魚貫而入,秧歌隊形為二龍吐珠。(伴奏音樂:東北民歌《小拜年》)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用獨具東北特色的扭秧歌開啟了今天的舞蹈美育實踐課堂。誰能總結一下剛剛我們表演的扭秧歌在音樂、舞蹈、功用等方面的特點嗎?
生:這是東北地區春節期間的一種民俗活動,體現了東北人開朗、熱情、樂觀、豁達的性格,伴奏音樂是東北民歌《小拜年》,非常具有東北過年時的情景和歡樂的情緒。
設計意圖:情景帶入,讓學生跟著《小拜年》的音樂,還原春節民俗——扭秧歌的現場。用音樂帶動學生的真實感受,激發興趣,引發學習熱情。
二、講授新課
1.追根溯源
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國民族眾多,漢族不僅人口最多,且分布最廣,為了適應農耕社會的需要,古代從官府到民間在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儀式,在春節期間更要祭祀神靈祈求豐年,進行歌舞娛樂活動。秧歌正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年有關。秧歌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等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
秧歌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泛指“出會”“走會”“社火”中的各種民間舞蹈,如秧歌、高蹺、竹馬、旱船、花燈、花鼓等;狹義秧歌指地秧歌和高蹺秧歌。
如今廣泛流傳的東北秧歌是在20世紀50年代,遼南高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50年代中期,有了系統的《東北秧歌教材》,被全國各地舞蹈院校、團體學習傳承,成為一門從鄉野走上殿堂的民間舞蹈藝術。
設計意圖:從地域文化角度,引發學生思考:民族文化的緣起、功用、社會價值是什么?中國在農耕時代,勞動人民以什么樣的方式創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通過南北方秧歌的藝術特征對比,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2.基本語匯
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自主練習。
(1)東北秧歌基本步法:前踢步、后踢步、十字步。
(2)東北秧歌手絹花技巧:單臂花、雙臂花、內片花、外片花、頂掛、立掛。
設計意圖:選擇東北秧歌經典步伐,豐富學生扭秧歌的舞蹈語匯。通過手絹花的技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挑戰能力和進取心,從而獲得自信和成就感。教師示范,學生學習東北秧歌舞蹈組合,體驗并感受東北秧歌之美。
3.東北秧歌舞蹈組合
4.創作表演
教師運用課堂所學東北秧歌基本舞蹈語匯,分組進行情景創作,學生分組進行舞蹈創作展示。
設計意圖:課堂創作實踐:旨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思考:舞蹈語匯通過哪些要素傳達不同的情感?
5.課堂小結
在農耕時代,秧歌寄托和傳達著人們對土地的深情,對豐收的期盼,對生命的贊美,對生活的祝愿。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日益融合中,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是誰?而繼承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傳習優秀地方特色文化,才是我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名片,最后,祝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深愛家鄉,向家鄉文化尋根,做家鄉文化的繼承者、欣賞者、傳播者和代言人。
課后反思:
課程在創意和設計上,我們充分挖掘舞蹈在美育方面的優勢,結合地方的特色舞蹈文化傳承,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精彩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回歸藝術文化本體,讓學生能夠在音樂課上動起來。筆者從教20年最大的感受是:音樂課應該讓學生成為主體,并快樂地參與其中,獲得最直接、最真切的審美體驗。因此本節課遵循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舞起來的設想,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重回音樂和舞蹈本體,回歸“藝”的本義“技術”的學習。此外,本節課的設計理念也是教育部頒布新課程標準中“注重音樂實踐,激發學生潛能”重要理念的解讀和體現。
80分鐘大課時,是課程從以聽為主的鑒賞型向以藝術表現技能學習為主的實踐型轉變的保障。哈三中音樂教研室從2003年開始,歷經17年探索實踐,成功摸索出雙學科對課模式下的“隔周一次80分鐘”大課時課程模式,使學習和傳承黑土舞蹈文化——東北秧歌等實踐型美育課程的實施成為可能。在這種模式下,音樂教研室累積開設了芭蕾形體、踢踏舞與現代舞、音樂與戲劇表演、朗誦與主持、流行音樂賞析與演唱、學跳東北秧歌、學唱龍江劇等豐富多彩的美育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
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解決師資不足及專業不全等現實問題,為學生成長提供多種選擇。2020年由哈三中音樂教研室和盧慶澤音樂舞蹈名師工作室發起,聯合黑龍江省舞蹈家協會高校舞蹈委員會、哈師大舞蹈系等舞蹈專家,共同探討研發,在哈三中普育、個育、卓育課程體系下、在“大課時選項走班制”課程模式下,采取教演結合,校際間合作、專家駐校等方式,成功研發并實施了《東北秧歌進校園》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傳承課程。
發揮舞蹈學科育人優勢,推動校園美育普及。舞蹈是伴隨人類從遠古走到今天的伙伴,高中生正處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舞蹈藝術在“強化實踐,開發潛能”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美感、樂感,強健學生的體魄,改善學生的體姿、體態,又能夠緩解學習壓力,釋放情緒,愉悅身心,健康心理,深受學生的喜歡。
總之,這門課程不僅讓教師收獲了成長和自信,也讓學生收獲了快樂和認同,成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地方特色文化,彰顯文化自信,激發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是向音樂舞蹈藝術本位回歸,突出課程的實踐性、技能性、體驗性的美育教育的一次嘗試,也是舞蹈教育進校園,惠及每一名學生的大膽嘗試。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