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以新高考改革為育人導向,實施“選課走班”教學,賦予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權與學習權,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帶來了育人方式的根本變革——
“選課走班”不僅是滿足新高考的要求,更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通過滿足學生的選擇權和學習權,將實現育人方式的根本變革。我們通過整體系統的設計和實施“選課走班”教學,落實新高考改革的育人導向,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潞河中學從2017年開始在高中全學科實施選課分層走班,對“選課走班”進行了深入探索。
管理與實施
學校從分層走班教學、保留行政班、落實教學責任制追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方面,落實“選課走班”的管理與實施。
采用分層選課走班模式。為了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綜合考量學校各種資源情況,我們結合新高考的教學采取分層選課走班方式,具體為:學生自己選擇選考、選學科目,學校全部滿足學生需求;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六科采取按學科分層走班教學形式;上述選考學科每學科分A+、A、B三層;體育、藝術繼續采取分項走班教學形式;校本課、社團活動繼續采取走班形式。
保留行政班設置,以發揮行政班榮譽感、歸屬感、安全感的傳統優勢。數學、語文、英語采取行政班教學責任制;技術、綜合實踐活動采取行政班教學形式;班會、主題活動、專題教育、早自習、晚自習、課間操、課外鍛煉采取行政班活動形式。
構建教學質量追蹤責任制。其中,數學、語文、外語采用行政班教學責任制;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每個學科按三個層次實行分層走班教學,每個層次學科任課教師固定,直到高三畢業高考。學生學科分層實行動態管理,每學期末調整1次。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深入開展教學“十個研究”、落實課堂教學的“四個意識”“七個重點”和“四個名至實歸”,倡導多種有效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完善多種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課程設置
根據校情,貫徹北京市教委關于選課走班課程設置的指導意見,我們規劃了必修必考、選學選考的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規劃必修必考課程。我校2020屆必修必考科目為語、數、外各6課時,藝術1課時,體育、信息與通用技術課程各2課時,班會、校本課程、社團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1課時,周課時共27課時。
設計選考選學課程。按照沙盤推演,我們將每種選考組合看成一個教學班,每個教學班選考課時最多18課時/周,最少15課時/周。
編排課表結構。根據我校實際并貫徹市教委指導意見,我們每天安排9節課、1小時體育活動,課表為4+4+1結構。在滿足學生所有需求之后,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張課程表,上午為必修必選課,下午為選修選學選考課。
選課指導
為了使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規劃,我校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生涯規劃指導課程體系。
為有效指導學生“選課走班”、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心理和生涯融合課程,確定了探索認識自我、大學專業介紹等生涯規劃指導主題。同時,我們開展了基于生涯規劃的選課分層心理測評、學生職業考察和體驗、大學選考方案公布后的信息傳遞與指導,以及針對學生、家長的專題講座與論壇等實踐活動。
效果與創新
尊重學生選擇。學校多元的健全人格課程體系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自主選擇空間和時間,20種選課形式滿足了學生的選擇需求。
成就個性成長。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與選課指導,并多次進行意向調查,積極回應學生的成長需求。學校多元的課程體系、豐富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個性化成長的平臺。
促進全面發展。學校開足開齊了各類必修、選修課程,同時每學期開設70余門校本課程、40余個社團課程,涵蓋了德智體美勞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基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分層選課走班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DB2020312;課題負責人:毛燕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