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圣國 龐秀燕


法國文學家托馬斯·布朗爵士曾經說過:你無法延伸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你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你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而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帶著另一個生命“把握它的寬度、豐富它的內涵、提升它的質”的美妙過程。山東省長清特殊教育學校把“生命成長”作為教師發展的重要內涵,教職工在參與專業成長過程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突破點,展現出更加積極飽滿、富有熱情的狀態,收獲到“成長”帶來的幸福感和喜悅感。
關注自身生命成長。學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對學校教師進行生命成長的鍛煉;請進專家名師手把手指導鼓勵老師們人人當專家做講座,個個接課題做科研,營造了“比學趕幫”的濃厚氛圍。學校要老師們做好從教書型向科研型、從通識化向專業化、從共性化向個性化、從求結果向重過程、從普通教師向專家名師的華麗轉身。
關注孩子生命成長。教育是一項“成全”的事業——成全自己、成全孩子。學校針對殘障學生的特點,從飲食、衣著、大小便、睡眠、個人衛生和安全防護六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了系統的自理能力的訓練;實施“分類走校,分層走班、分科走教”,突破班級和學校藩籬,讓學生走出固定班級、走出特教學校,使每位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優質課程。學校還在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殘疾兒童的特點開展實踐活動和技能培養,并制訂了具體方案和實施措施。
關注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文化場域構建。一個人找到自己的熱愛是幸運,一群人找到共同的熱愛是幸福。學校積極構建文化場域,注重體現師道尊嚴,完善教育生態。讓學校文化外顯于行、內化于心。學校舉辦了個人專業魅力知識講座,教師們從各自任教的學科出發,從實際教學中發現問題,聚焦課題研究。學校開展“懷陽光心態,做幸福特教人”主題講述活動,讓每個人都體會到特教人生歷程中的幸福時刻,讓三十多年的特教發展形成的自強不息、無私奉獻、奮力進取的特教精神入腦入心,不斷傳承。
關注家長的生命成長和教育方法。教育要從課堂走進家庭,從課堂上的師生連接,擴大到課堂外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連接。學校致力于構建教師和家長之間、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學習型及成長型關系,打造學生、教師、家長生命成長的文化橋梁。
(文 | 盧圣國 龐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