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巖

“校本研修”涵蓋了設施設備建設、課程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文化建設等內容,是提高辦學品位,謀求學校、教師、學生更好發展的一種辦學實踐。
綜合分析,理清研修路徑
學校通過對內外部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充分挖掘學校核心發展能力,依據現代化教育理論和學校教育發展現狀,制定了《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確立了以學校、教師、學生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幸福學校”建設為牽引,保證每位學生接受“高水平高質量”素質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
五年來,學校以研修規劃階段任務為引領,以重點工作為推進,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為載體,通過分解研修目標、分段推進專題、分層落實任務,著力從理論學習、專題研修、專家引領、技術應用四個途徑,依托技術支撐,全力促進課堂轉型,打造活力高效課堂。
反思改進,注重主題跟進
“校本研修”是基于學校、源于問題、團隊互助、專業引領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圍繞“確定主題,研磨方案;典型示范,專業引領;個性化指導,分層推進”思路, “打造幸福活力課堂”這一主題,學校開展跟進式校本研修活動。對照《中山區有效教學執行標準》,架構桃源小學《幸福課堂方案》,在查找教學問題、確立解決對策、理清概念的基礎上,圍繞關注知識傳授目標達成、關注學生進步與發展等原則,學校制定了《幸福課堂評價標準》。學校教導處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學年、學科,把研究探索的權利還給教師,進行了兩年三個階段的跟進研訓:
第一階段,自診反思改進。教師對照課堂教學錄像、幸福課堂評價標準,圍繞教導處設計的教學行為實施細目表,以“我評我自己”的形式對教學策略實施進行自診、反思,達成共識。
第二階段,團隊合作教研。這一階段學校將個體的思考引向互助開放的交流共享,通過“問題—實踐—反思”的方式,營造“平等寬容、和諧互助”的團隊學習氛圍。教導處組織各學科圍繞 “問題化學習”幸福課堂實踐,通過“我評我團隊”教學大練兵比武競賽活動,提高教師自主發展能力和團隊合作的戰斗力。
第三階段,教學互診。基于教學問題的研究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課堂教學實踐、網絡教學資源、教學研究的有機結合,鼓勵教師從“技術性實踐”轉向“反思性實踐”,提升了教師課堂教學的實踐智慧。
強化責任,扎實過程管理
實施課堂轉型是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優勢,改進和完善教學方式的突破點。學校把扎實校本研修過程作為實施課堂轉型運行的載體,推動課堂轉型向縱深發展,打造幸福課堂。
強化責任落實。校長作為課堂轉型的組織者和第一責任人,積極投入個性化教研、校本化培訓、多元化課程等,圍繞課堂轉型核心理念,研究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課堂轉型實施方案,進行課堂教學調研與現狀分析,召開課堂轉型專項會議。副校長引領教師針對區域課堂轉型的“四個叩問”“六個了解”及“三環五度”模式進行全面解讀,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明確教導處、學年組管理職責,主任、學年組長立足于團隊,一對一落實“研—思—行—議”的校本研修步驟,研修中做到有計劃、強執行、勤檢查、常改進。細化教研組做課、教研流程,組織教研組全員參與,教師課前有設計課后有反思,觀課教師課后有教學建議。
強化專業引領。校本研修中關注專業引領。確保研修問題具有指向性,解決問題具有跟進性,研修意識具有學術性,研修智慧具有生成性。每年請進修學校小教部全體教研員下校進行教學調研活動,教研員們深入課堂,對學校全學科課堂教學進行觀摩,課后教研員們緊扣研修主題,與各學科組教師一同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幫助學校及教師分析課堂教學的優勢與問題,理清實踐思路,同時對校本研修的流程、內容及成效提出中肯建議。
強化分層推進。以“分層推進全員發展”為教師發展培養策略,在青年教師中實施“夯實基礎提升素養”的培養項目,在名師、骨干教師中實施“張揚個性超越自我”的培養項目,在發展中教師中實施“跨越落點尋可持續發展”的培養項目。學校注重外引內聯,以講座、互動、案例分析、考察學習、異校鍛煉、導師帶領教等多種培訓形式,通過理論研究、實踐反思、團隊合作、個體研修、專家引領、觀摩研習,提高教師教育境界,引導他們用高尚的職業情操做精神支撐,提高育人專業素養,適應學生發展需要。
強化問題生成。課堂轉型實施的最終目標,是有效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有效教學環節中的作業,具有對教學的診斷功能,可以使教師了解學情并進一步改進教學。
智能引領,加強技術對接
學校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對校本研修的支撐與引領,積極建設智能化校本研修環境,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使其通過視頻直播、視頻點播、網上教研、資源平臺推廣等方式,實現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學校把新技術培訓作為校本研訓的重點,積極開發致力于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校本教材,通過系列專業培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在“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手段推廣應用中,學校組建培訓團隊對教師進行“交互功能”“書寫功能”“批注編輯”“教學工具”“圖形繪制”“擦除功能”等內容的培訓,通過全員培訓、集體教研、骨干引路等,幫助教師高效地掌握新技術。培訓后,以競賽促實踐舉辦了“白板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學拉練等活動,獲獎教師做好經驗推廣,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共享與應用,以教學方式變革推動學習方式轉變,促課堂全面轉型。
智慧教育平臺是個龐大的云教學智能系統,個性定制的智慧教育平臺擁有海量資源庫,師生的教學互動性強。為了深入推進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提升學校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技能,學校進行了“智慧教育平臺全員培訓”,層層發動、全員輪訓、人人過關。目前,80%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運用平臺進行資料搜集, 60%以上教師掌握了教學通軟件與電子白板對接技術,提升了備課效果和課堂教學效果。
“互聯網+”賦予了教育新的活力,學校注重骨干教師及名師數字化課程建設,全力組織教師參與“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活動,借力“曬課”平臺,從錄課到曬課,從曬課到優課,展示視頻教學的風采,同時利用網絡平臺,以名師送教、名師異地同步課堂網絡研修方式,創新了研修活動。近兩年,學校在年度網上曬課、部級與省市級優課征集方面成績斐然,學校還代表中山區在大連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總結表彰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
依據數字化網絡協作平臺,以課題項目為依托,通過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學校在共享教育資源中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的能力。利用大連市教育學院的網絡平臺,以名師送教、名師異地同步課堂網絡研修方式,學校完成了大連市首次與北三市(區)和長海縣同步開展的網絡校本研修對接活動。學校數學研修團隊六位老師,利用網絡傳輸平臺與普蘭店多所學校的教師開展了交互式的現場研修活動,研修過程中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專業的教學水準、高效的研修效果對全市教學研究模式的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
“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校本研修的生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以學定教,圍繞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性思維、創新性學習實踐、創新性素質發展等要素,開展幸福教學的環境支持策略、課堂優化策略、評價激勵策略等實踐探究,彰顯“幸福、參與、自主、合作、創新”的課堂特征,學校走在不斷創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