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濤
當前,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青年學生每天接收到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毋庸諱言,由于世界并未大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無時不在。但是,我們不少的思政課,往往過于注重照本宣科、不能回應現實問題,因此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實踐中有以下三點思考。
講歷史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好方法
首先,歷史是具有邏輯性的。比如,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什么會出現國家?所謂國家是指長期占有一塊固定領土,政治上在一個主權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實體。這里包含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領土,一個是特定的人民。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還沒有實現世界大同。因此,國與國之間毫無疑問既存在良性競爭也存在侵略和顛覆,這是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因此,愛國的邏輯是無比清晰的。
其次,歷史是鮮活的。我們所說的家國情懷是指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持有的一種高度認同。這是一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情懷,是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因此,要講好家國情懷,必須具備較深厚的歷史知識,既要懂世界發展史,也要懂中國發展史;既要懂革命斗爭史,也要懂科學發展史,做到融會貫通。
講現實是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良方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物質生活已經極大豐富,但我們的公民素質是否同步提高,是否與國家實力相匹配,這是存疑的。新聞報道中,一些公民素質不高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些人還“把臉丟到了國外”。這也說明,對國民進行素質通識教育很有必要,這也是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此,講現實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比如,一是為人不卑不亢。要具有獨立的人格,對強者、權力不阿諛奉承,對身份財富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不頤指氣使、不盛氣凌人;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坐井觀天、夜郎自大。二是同情幫扶弱小。對老人小孩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有憐憫之心,改變不以恃強凌弱為恥反以為榮等怪現象。三是求同存異。尊重別人發表意見的權利,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隨意“打棍子”“扣帽子”。四是入鄉隨俗。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不以自我為中心。
講事實是培養科學民主思想的重要路徑
首先,要有敢于正面交鋒的勇氣。我們不少老師一說到“民主、自由、法治”,氣勢上就矮了三分;一說到科學,就會想到在現代科學方面我們的發明創造特別是原創性的東西不多。其實,“科學、民主、自由、法治”是我們國家一直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其實現的路徑有很多種,并不一定要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那一套。
其次,要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闡述事實。比如,縱觀人類歷史,世界強國的更替,其中一條主因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每每新興事物的出現,也多是來源于一項科學技術的創新。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具備科學精神很重要。科學精神大致可以理解為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其內涵大致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敢于批判,三是要長期專注。又比如,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國的理念與意識和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法治理念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的現象被抵制和逐步減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民主、自由、法治”,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說明,只要我們的方向正確,堅持改革開放,我們一定能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
綜上,筆者認為把握以上三個切入點,本著教書育人的目的,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其他學科的教師也一樣可以成為好的思政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