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琪媛
幼兒園的韻律活動是指幼兒根據音樂的起伏婉轉變換身體動作以表現對音樂的理解,這一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音樂意識,還能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和表現能力。游戲對于幼兒的吸引力較大,幼兒園將游戲化教學和韻律活動相結合,能讓幼兒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讓幼兒在音樂熏陶的過程中成長,將學與玩相互融合,讓幼兒快樂游戲、健康成長。
(一)理念陳舊、注重技能
在韻律活動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存在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常常采用示范模仿、遙控指揮的方式,側重肢體動作的傳授,讓幼兒重復機械地模仿練習,忽略了幼兒對音樂的感知和對韻律活動意義的理解。重復機械的技能訓練讓幼兒倍感疲倦,失去參與韻律活動的興趣。
(二)機械教學、缺乏感知
幼兒韻律活動的創造靈感來源于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教師在韻律活動教學中常常容易忽略對幼兒欣賞感知能力的培養,采用機械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重復模仿韻律活動的教學動作,以讓幼兒學會教師的“規定動作”為主要目的,導致韻律活動教學缺少情感的融入和滲透,幼兒在韻律活動過程中缺乏靈動性、創造性和愉悅的情感體驗。
喜愛游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教師可以在韻律活動中滲透游戲元素,把音樂教育融入游戲中,通過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設計趣味的教學方式,能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韻律活動。
(一)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精心設計韻律活動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韻律活動具有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幼兒容易接受等特點,是幼兒最喜歡的音樂活動之一。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將游戲融入韻律教學中,促使韻律教學游戲化,讓幼兒在游戲中達到韻律活動學習的目的。教師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開展韻律活動,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發展特點。例如,在幼兒韻律活動《小茶壺》中,教師可以用“小茶壺來做客”的游戲引入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茶壺,把自己的身體想象成小茶壺的各個部分,如左手手臂做小壺嘴、右手手臂做小壺把、點點腦袋做滴水、彎彎小腰做倒水,讓幼兒在歡快的音樂中,通過自己的想象和游戲動作理解《小茶壺》這首歌的音樂含義。在韻律活動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將幼兒熟悉的兒歌、律動、游戲、生活常識、競爭方式等作為幼兒韻律活動的切入點,巧妙地設計游戲內容。
但是,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游戲化韻律教學設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小班年齡段的幼兒已經能按照音樂的節奏做上肢和下肢簡單的基本動作和模仿動作,例如,在樂曲《兔子和狼》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小兔烤面包”的游戲環節,讓幼兒在感知樂曲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幼兒根據節奏表現“揉面”“刷油”“撒糖”“烘烤”等情節;中班年齡段的幼兒能按照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上、下肢體聯合的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例如,在樂曲《鞋子特大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猜拳游戲”,根據音樂一拍一動的節奏,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跳舞、猜拳、擺造型、交換角色;大班年齡段幼兒,他們已經能比較準確地按照音樂的節奏做各種稍復雜的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組合等等。例如,《墨西哥草帽舞》是一首墨西哥民間舞蹈音樂,教師可以設計“森林草帽舞會”的隊形游戲,讓幼兒在熟悉樂曲結構的基礎上,按照音樂的節奏和結構做結套和解套律動游戲,讓幼兒在學習“開花走”隊形中玩套圈游戲。
(二)應將傳統單一化模式轉變成多元化模式
韻律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三種。韻律活動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具有靈活性和自由性的特點。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開展韻律活動,能讓幼兒從中感受到音樂的快樂,讓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讓幼兒成為游戲活動的主體,激發幼兒在活動中共同探索動作、創編動作和情節的興趣。當前,幼兒園往往通過日常的生活游戲和民間傳統游戲等開展游戲化的韻律活動教學,提高了韻律活動中音樂游戲的趣味性。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特點設計韻律活動的教學方法,實現多元化的游戲教學模式。例如,在大班韻律活動《閑聊波爾卡》中,教師為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創造了一個“小特工”的游戲情境。教師在游戲場地布置了封鎖線,讓幼兒親身體驗小特工的訓練,為幼兒創設了“特工訓練”的真實情境導入,激發了幼兒的真實情感,讓幼兒仿佛置身于特工訓練的真實情境中。在活動引題部分,教師播放了一段真實的特工訓練視頻,用生動形象的視頻導入韻律活動,給予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增強了韻律教學的直觀效果,激發了幼兒參與韻律活動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穿著迷彩服,隊列整齊有序進入游戲場地,讓游戲情境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幼兒,引導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完整地表現音樂。又如在韻律活動《采茶撲蝶》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扮演手提籃子、頭戴斗笠的采茶小姑娘,創設茶園采茶的游戲情境,以“小姑娘帶小朋友們到茶園采茶”的游戲情節貫穿整個韻律活動。幼兒在與“小姑娘”采摘茶葉、追逐蝴蝶、捕撲蝴蝶、翩翩起舞的游戲中自主地創編肢體動作,自由歡快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領悟和感受。沒有預先設定的韻律動作、沒有限制和約束的表達,能讓幼兒在自由、趣味的韻律表演中變成快樂的小姑娘、飛舞的小蝴蝶,盡情地享受著韻律活動帶來的快樂。
(三)靈活運用有效方法化解幼兒韻律活動重難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注重幼兒學習的方法和過程,而不是以往單純的模仿而習得的結果。教師應運用多種直觀教學法為幼兒創造機會,讓幼兒通過多看、多聽、多嘗試等方式,為幼兒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豐富的知識經驗。
1.運用視頻。在韻律活動中動作是關鍵,為了給幼兒提供更多動作經驗,教師可以運用視頻幫助幼兒獲取相關信息,支持幼兒的韻律活動。在韻律活動《閩南皮影戲》中,教師為了讓幼兒更形象、生動地模仿皮影人的表演,除了在活動開始時為幼兒提供了一段皮影戲表演方法的視頻,還在活動過程中播放了皮影人的舞蹈表演視頻,幫助幼兒模仿、探索、表現皮影人的舞蹈動作。
2.運用繪本。繪本的運用能為幼兒創設一個與音樂統一的情境,幫助幼兒熟悉情節,激發幼兒創編動作的欲望。在《瑞典猜想曲》這個韻律活動中,教師借助于“好餓的毛毛蟲”課件,創設了一個“好餓的毛毛蟲找食物”的游戲情境,并逐步引出了“好餓的毛毛蟲找食物”的故事情節,引導幼兒利用已有的經驗創編動作。
3.運用圖譜。探索動作是韻律活動的重要環節。在韻律活動中運用圖譜能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內容、音樂形象以及動作和音樂的結構。圖譜中具體形象的符號能將音樂簡單化、形象化,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在韻律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圖譜中巧妙地蘊藏韻律活動的內容與重難點。例如,在《閑聊波爾卡》韻律活動中,為了突破難點,隨樂曲表現“穿越進攻”的動作,教師可以運用動畫圖譜“小特工”幫助幼兒嘗試用動作匹配音樂,解決C段音樂中三種不同的節奏。
總之,幼兒教師采用游戲化的方法開展韻律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激發幼兒參與韻律活動的興趣,還能讓幼兒體驗到韻律活動的樂趣,讓幼兒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過程中感知音樂。游戲化的韻律活動教學,不僅能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增強幼兒的音樂感受力,還能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讓幼兒在游戲化的教學中感受和欣賞韻律美、表現和創造韻律美。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清潭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