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金壇戴王府彩繪內容豐富,對于研究太平天國后期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受到氧氣、酸性氣體、濕氣、鹽分、微生物、灰塵等侵蝕,加之保管不善,戴王府彩繪已經出現褪色、殘缺、剝落、酥松、水漬及污物覆蓋等現象,對戴王府建筑彩繪的保護修復刻不容緩。遵循文物保護原則,對戴王府彩繪進行除塵清洗、去除污物層(白霉等)、預加固保護、精細保護處理(落架后)、局部修復、封護等修復,戴王府彩繪這塊“古玉”經過約一年時間“今飾”獲得了新生,這對同類修復工程具有經驗借鑒價值。
關鍵詞:太平天國;戴王府;彩繪;保護
當時間不斷抹平歷史的痕跡時,為了保護歷史文明的傳承,文物保護工作者需要努力與時間抗爭。金壇戴王府就是需要與時間賽跑的文保單位。作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壇戴王府內有大量極富文化價值的建筑、雕刻和繪畫。特別是戴王府梁枋彩繪,色彩絢麗,繪畫細膩,流暢生動。彩繪題材有戲曲故事、山水人物、民風習俗、龍鳳獅獸、雀鳥花卉和藻井圖案等,對探討太平天國后期在金壇的政治、文化活動具有很高的價值。然而,這塊“古玉”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失去了原先的風貌,急需保護修復才能延續歷史傳承。
戴王府位于常州金壇區沿河西路66號,是太平天國戴王黃呈忠的府邸,建于1862年。戴王黃呈忠是侍王李世賢的部將。史料記載戴王府初建時,大門外有石獅、旗桿、照壁,前后共七進,前兩進(門廳、正廳)為公署,后五進為住宅,兩側有附屬用房和園林。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戴王府門前照和壁旗桿已毀,門屋已經改建,但正廳三間楠木廳保存完好,三間七架梁,梁上有各種彩繪,這也正是戴王府急需保護修復的關鍵之處。
1 戴王府彩繪的主要內容
太平天國戴王府的梁、坊、柱、椽上均有彩繪,按其內容可分戲曲故事、山水人物、民間風俗、龍鳳獅獸、雀鳥花卉和藻井圖案等6類。戲曲故事類共11幅,畫面內容大都是反映設計用謀、破敵善戰、扶正克邪的故事。有《連環計》《空城計》《尉遲訪賢》《太白醉酒》《關羽夜讀》《竇娥冤》《田單破燕》,其他還有三國故事《戰馬超》,神話故事《西游記》等。這些故事人物彩繪惟妙惟肖,但服飾情貌與傳統戲曲中的人物扮相迥然不同,具有很強的太平天國時代特征。山水、風俗、花卉畫風格內容與同時期太平天國建筑裝飾畫相同,具有清代后期藝術特色。這些彩繪對研究太平天國后期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
2 戴王府彩繪的現狀分析
由于受到氧氣、酸性氣體、濕氣、鹽分、微生物、灰塵等因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不斷侵蝕,加之保管不善,戴王府彩繪已經出現褪色、殘缺、剝落、酥松、水漬及污物覆蓋等現象。對戴王府建筑彩繪的保護修復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2.1 開裂
戴王府彩畫依附的木構件風化嚴重,如木構件的糟朽、蟲蛀、開裂、斷裂、缺失等,還有由于應力變化或干濕變化形成的古建筑木構件材質裂縫等現象(圖1、圖2)。
2.2 褪色
空氣中的水汽、酸性微粒長期與彩繪顏料接觸,會發生許多化學反應,造成顏料成色成分流失,從而造成彩繪出現逐漸褪色現象,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加重趨勢(圖3)。
2.3 表面污染
由于空氣沉積物長時間在彩畫表面積累、覆蓋或局部覆蓋,彩畫表面有積塵、灰塵結垢、木構件油脂析出、水漬沉積等類型污染(圖4)。
2.4 顏料層脫落
彩繪表面開裂、起翹導致顏料層出現片狀剝落的現象(圖5)。
2.5 顏料層粉化
膠結物成分老化導致顏料層顏料出現粉化、脫落的現象。彩繪中黏結顏料層的膠結物往往是天然有機高分子,有動物膠也有植物膠。這些有機高分子在紫外線和氧氣的作用下,其中的碳鍵容易斷裂,出現老化現象,最后黏結力降低,逐漸脫落,與之對應的彩繪層會出現粉化現象。這是彩繪脆弱的標志,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圖6)。
2.6 微生物損害
微生物的滋生對彩畫表面產生的傷害,包括菌害、霉變等。彩繪表面因建筑漏雨(或其他原因)而出現水分富集,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光照度下會滋生微生物。戴王府彩繪表面微生物主要是白霉。梁、枋多處都有白霉富集現象出現(圖7)。
3 戴王府彩繪保護修復原則
針對戴王府彩繪的現狀,修復工作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規定,對彩繪實施保護,局部進行修復,使彩繪強度增強,并提高彩繪的可識別性和觀賞性。①
第一,不改變文物原狀。在科學實施彩繪保護修復時,以留存的彩繪作為其原始面貌,須做到保證其安全。修復應當以現存的、有價值的紋飾為主要依據,保持彩繪表面的協調統一。
第二,保護方法的可持續性。保護彩繪時,所采用的方法要具有可重復操作性和可持續處理性,要達到可識別性和可持續性的保護原則。
第三,工程中涉及化學材料,必須要進行試驗室試驗、現場小型試驗。在材料的性質、配比、施工工藝成熟的基礎上,再用于工程實施。
所有修復的部分都應有詳細地記錄檔案。
4 戴王府彩繪保護修復措施
在現場勘查以及檢測分析的基礎上,對戴王府建筑彩繪進行如下保護修復措施:除塵、清洗→去除污物層(白霉等)→預加固保護→精細保護處理(落架后)→局部修復→封護。②
4.1 表面灰塵的清除
梁、枋表面有大量灰塵存在。灰塵的去除主要采用毛刷輕輕刷除,然后用純凈水噴灑清洗。為防止把酥松的彩繪刷落,在局部進行除灰時,需要對彩繪進行預加固。加固完成之后如果發現彩繪表面的灰塵較厚,再采用竹簽將灰土層刮除。由于加固材料為水性材料,在預加固時會將灰土層洗下,也起到一定的清除灰塵作用。待彩繪能夠顯現出來時,即可視為表面灰塵已除,不用過度清灰。圖8是有大量灰塵的橫梁,圖9是清洗過后的效果。
4.2 木構件縫隙的填補
戴王府內的木構件上有較多裂縫,有的為木構件本身拼接縫,有的為木構件開裂縫,有的部位由于腐朽而導致大塊缺失(圖10)。這些對彩繪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木構件縫隙的填補十分必要。
填補裂縫時,小裂縫直接用填縫劑填補;如果是大裂縫,先在裂縫里面塞木塊,然后再用填縫劑補平。為保證強度,在調制填縫材料時里面可放入水性環氧加固材料。
4.3 彩繪加固
彩繪加固是該項工程的最重要的部分。根據前期實驗效果,加固時采用兩種材料。明膠溶液加固時,主要采用涂刷的方法(圖11);水性環氧加固時,采用噴涂的方法(圖12)。
兩種材料均為水性材料,加固完成后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完全干燥。干燥后再次考察彩繪的強度,如果發現彩繪有局部起翹或者未達到加固效果時,再進行第二次局部加固,直至達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4.4 彩繪的首次封護
為了使保持彩繪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需要對彩繪表面進行首次封護。封護材料使用3%的氟橡膠溶液,采用噴涂或者涂刷(視木質載體穩定性而定)的方式。涂刷20分鐘后,封護劑表面固化。24小時后,內部固化。
4.5 彩繪局部修復
局部修復工作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保持彩畫的歷史真實性和藝術性。根據彩畫的紋飾圖案、工藝材料的研究進行局部殘缺彩畫的補畫。補畫時要有可靠的補畫依據,確保補畫后能體現該彩畫原有風貌,且與原彩畫和諧但又有所區別。禁止憑主觀想象去臆造或創造。
第二,最小干預原則。只在最有必要的部位進行補畫,只要不影響彩畫的整體效果,應盡可能多地保留原來色彩及紋飾,不得刻意修復。
第三,可辨識性。修復部位與原有部分應可以識別,但也要進行協色處理,不能因可識別的需要而破壞整體的觀賞性和完整性,應做到“遠看一致、近觀有別”。
第四,可再處理性。補畫處理應充分考慮到可再處理性,即修復部位可以去除而不影響或損壞彩畫的原始結構和材料,不影響以后的再次保護修復處理。彩繪修復在首次封護之后,在封護膜層之上進行,修復層與文物本體層不直接接觸,這樣就使得修復層和文物本體層自然分離。對于缺損的顏色,有的地方則需要酌情補缺。可利用紅外攝影技術適當補繪不連續的紋飾線條,使彩繪圖案協調統一。補缺部分需修舊如舊,進行做舊處理,但要做到與原有底層色澤稍有區別。
4.6 做舊
由于修復部位的顏色相對原始彩繪要略微鮮艷,有的部位在色彩上有突兀之感,因此,在修復的彩繪上涂刷一層降低彩繪明亮度的物質,以保持彩繪古樸的外觀。
4.7 再次封護
對所有彩繪進行表面整體封護。該措施可以保護彩繪,防止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水分對彩繪的侵蝕,延緩彩繪出現褪色的時間。同時,封護層有不沾灰的性能,可保持彩繪表面的清潔,防止灰塵滲入彩繪內部。
5 結語
戴王府彩繪這塊“古玉”經過約一年時間“今飾”獲得了新生。本次彩繪修復工程具有如下經驗啟示:
第一,戴王府彩繪屬于典型的無地仗彩繪,彩繪的厚度薄,表面易風化、酥松,極易脫落。因此,對該彩繪進行保護時,首先要注重彩繪強度的問題。在強度允許的情況下,再進行除塵和清洗工作,否則很容易破壞原始彩繪的完整性。
第二,水漬和污漬對彩繪的外觀影響極大,對它們的清洗十分重要,但難度很大,需考慮水漬引起的彩繪顏料遷移和灰塵堆積問題。顏料遷移導致彩繪痕跡混亂,清洗時,需小心將表面遷移的顏料去掉,露出下面的彩繪。而堆積的灰塵,由于預加固作用與彩繪層結合較牢,可通過軟竹簽小心刮除。
第三,對表面缺失顏料的彩繪層,采用紅外相機拍攝痕跡,然后根據痕跡進行修復時要注意多層彩繪的重疊問題。遇到該狀況時,需要注意修復部位要與周邊彩繪的協調,防止出現多種彩繪格調共存的現象。
第四,彩繪封護工作需在彩繪完全干燥之后進行,防止封護膜層出現泛白現象。封護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部水汽、污染氣體對顏料層的破壞,而當彩繪層內部有大量水汽時,會破壞封護膜,導致封護失敗。①
【作者簡介】許倪恒,男,館員,就職于常州市金壇區博物館。
①孟憲微.淺析文物保護的原則及理念[J].黑龍江史志,2014(5):1.
②龔良,劉謹勝.江蘇文物保護優秀工程(2010-2012)[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①李曉東.淺談文物保護與現代化建設[J].才智,20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