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娓娓 蔡傳喜
摘要:人類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人類智慧與知識的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內容較多,比如醫藥、戲曲、音樂、舞蹈、民俗以及手工技藝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隨著現代社會發展,有些事物已經不復存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現象,在改革開放后十分明顯。與有形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較為脆弱,且不可再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系數增大?,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新的機遇。本文通過了解新科技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進一步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的問題,提出在新科技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科技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發生改變,而人們的變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中最大的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因此,應加強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上,學會利用科學技術才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新科技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數字化技術具有強大的儲存功能,我國多以傳承人作為非遺保護的載體,非遺除文字資料外,還有大量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資料,借助數字化技術,能夠對非遺材料進行處理,從而構建一個資源庫,從而實現對資料的永久保存。新時代的到來,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新的方法,豐富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通過利用新的技術手段,能夠挖掘偏遠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夠帶動當地的旅游文化事業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水平。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現有傳承人員趨向老齡化
大多數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而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年齡較大,而這種情況的存在,也有可能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限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有形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不同,非遺主要是依靠活態傳承,通過口傳身教或言傳身教兩種方式,由于缺少傳承人員,也會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帶來威脅。
(二)非遺保護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重點在于保留非物質文化的原有“味道”。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有些非遺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產生矛盾,對于未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非遺文化,大多數存在于農村或者偏遠山區,但這也會限制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若現有的傳承人并不能正確認識非遺項目,缺少非遺保護意識,都有可能會導致非遺文化流失。再加上缺少資金支持,也會限制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而在保護非遺文化時,依然停留在錄音、拍照、攝像、儲存等初級方面。
三、新科技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新科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
在應用新科技技術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應以人的“在場”為前提,避免從“物質”的角度來認知人的精神生活,以免對創造這些文化的情節產生忽略,而是應了解創造者的心靈和精神世界。若僅從物質的角度,可能會削減非遺文化的價值。為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默會共享”,應用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搭建一個社會性服務平臺,從而實現非遺文化的知識共享,也要加強對文化遺產資源的統一化管理,才能使文化遺產以及相關的產業聯動發展,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能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慧發展,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無線通訊等現代科學技術,能夠實現對各類文化遺產信息的智能感知?,F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也能實現“文化再生”,能夠促使現代人了解更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加深社會人們與而非遺文化的互動,形成一個新的文化服務模式。
(二)數字化技術采集、儲存、傳播非遺文化
在開展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時,首先要做到對非遺資料的采集與儲存。由于非遺資料數量較多,在采集和儲存時較為困難。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快速實現對非遺資料的采集儲存,從而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三維掃描、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等也能使資料的收集更為便捷,確保資料長期保存,提高對資料的管理效率。檢索技術與數據庫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促使非遺文化數據更具有結構化,從而促使非遺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其次,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播,通過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應用新媒體技術實現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信息傳播,促使現代人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加深。
(三)構建具有特色的非遺資料庫
在新科技視角下,要想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應建立具有特色的資源庫,才能確保非遺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應用云計算,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從知識表達和可視性的角度,重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隱含知識,建立非遺文化資源數據體系,以此提高對非遺文化的利用效率。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也能及時更新非遺項目,對海量的信息和數據在統計和分析的過程中,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數據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言,是為發揚和傳承優秀文化,對于國家而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綜上所述,科技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逐漸成為現代社會重要文化發展的基礎。在新科技視角下,利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能夠確保非遺文化的持續性發展,同時也能促使現代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非遺文化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高倬君.文化與科技融合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模型構建[J].科研管理,2021,42(01):210.
[2]鄒寧寧.談談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蘭臺世界,2019(35):130-131.
[3]葉鵬.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及實現研究[D].武漢大學,2019.
[4]王珊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19.
基金項目:2020年江西省體育局課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的現代表達與運用研究》子課題,項目編號:20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