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曉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典范之作,其內容廣博深邃,精妙絕倫。老子以“道”和“德”為核心范疇構建了先秦道家的哲學范式,思想影響深遠。本文僅就“為學”與“為道”予以淺析,以期對理解老子思想有所助益。
首先,老子認為,“為學”與“為道”是兩種不同的形式。《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馬王堆帛書本寫作“為學者”和“聞道者”。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這有一定的道理。“為學”按照今天的講法就是學習經驗知識,“為道”就是研究領悟道理。李零在《人往低處走》中說:“學習知識,總是越來越多;琢磨道理,總是越來越少,這是很深刻的體會。”在求知問題上,老子承認要廣泛吸收,每天取得新的收獲,外在經驗知識探求愈多,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才會越豐富,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相應的寫照。但是老子沒有僅僅停留在經驗層面,而是對人類理性認識能力有深刻反思,外在經驗知識雖然豐富,但若沒有自然之道的調節,最終會引發人的私欲和妄見的膨脹,真理之路反倒被“遮蔽”。因此老子本于“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張“無為”,落實在求道上,就是通過對經驗知識的不斷批判進而提升體道的境界和層次,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章》)的理想狀態。
其次,老子肯定“為道”的積極意義,批判“為學”的局限性。《老子·第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為學”就是“出戶”“窺牖”“其出彌遠”的感性經驗行為,這種感覺經驗往往靠不住,人僅依靠一己之見無法透徹了解天地大全和宇宙奧秘,經驗層面上的探索要有理性的指引和規范,而理性的作用也有限制,因而需要直觀體悟地參與。以自我修養的功夫提升心靈對道的體悟,凈化身心,消除人為的蔽障,體認宇宙大化的流行,才能見識天道的崇高和無限。通過直觀洞見和反觀自省體察道“玄之又玄”(《老子·第一章》)的恍惚境界,通過不斷批判外在人為的過分干預,訴諸無為的方式去除主觀成見和偏執,進而領悟宇宙大全的普遍性和整體性,這是“為道”的目的所在。在追求具體知識和技能時,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和積淀,而在探究形而上的存在時,則需要持續地反思和覺悟,不斷凝練和提高自我認識從而達到哲學層面的思考。老子作為哲學家,從道論形而上的高度肯定了“為道”的積極作用,“日損”也就是要“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通過修養功夫達到“觀復”的高超境界,從整體上對“根”進行把握,才可通達萬物之理,進而“明道”。老子力圖克服人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通過批判人類認識的主觀成見,從哲學的視角論述了“無為”的巨大意義。在一定意義上“無為”就是徹底的“損”,通過減損的功夫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包含了對順其自然的深刻理解。
再次,老子通過對“為學”的批判破除了人文文化的窠臼,本于“為道”的宗旨“重估”人的存在價值。近現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由此給人造成了迷幻的“美夢”,似乎“為學”可以窮盡宇宙一切的可能。老子早已對這種自大的行徑進行了批駁,“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第七十一章》)對于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之明和自以為是的人類膨脹傾向,老子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真正“為道”之人是“不自見”、“不自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的,對人類能力有謙虛的認識和真誠的態度。針對人的自伐行為,老子不惜喊出“絕學無憂”(《老子·第二十章》)的驚人之語,期望通過“絕學”進而“為道”,順應道之自然以消解人的偏執和妄見。老子認識到“人之道”的狹隘和自私,“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天道自然和諧,人卻因私欲而為所欲為,為了規范人類的活動,重塑心靈的美好,老子主張“尊道而貴德”(《老子·第五十一章》),人要效法道和德無私自然的特性,達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第六十三章》)的修養和認識境界。在對“為學”的反思中逐漸“唯道是從”(《老子·第二十一章》),認識到人類作為有限存在的客觀性和宇宙無限的必然性,消除人內在的自滿和無知,在道的指引下不斷反省,清醒地認識人類自我的局限,形成“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的可貴品質。
最后,老子的“為學”與“為道”思想對現代文明的發展也有啟示意義。現代文明根植于人類對“現代性”的闡發和技術的應用。現代性,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對自然的攫取和背離,自然與文明的二分導致了人類價值追求的功利化和斷裂感。海德格爾深感技術對“存在”的破壞,他在《技術的追問》中說:“現代技術作為訂置著的解蔽,決不只是單純的人類行為。因此之故,我們也必須如其所顯示的那樣來看待那種促逼,它擺置著人,逼使人把現實當作持存物來訂置。那種促逼把人聚集于訂置之中。此種聚集使人專注于把現實訂置為持存物。”現代技術的可怕之處正在于壓迫人的自由而把人當作持存物來“訂置”,不僅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阻礙了自然與自由的內在可溝通性,現代社會變成了單調乏味的社會。海德格爾強烈批判現代技術造成的對“真理”的本真遮蔽,全力反思技術的本質以探尋擺脫技術控制的解決之道,老子的哲學之思與其有某種相通之處。在文明發展中“為學”勢必越來越占重要地位,不如此人類無法在物質層面上進步和改善,但是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為道”的指引性作用,即對現代文明的成果和教訓要不斷批判和反思。在現代技術發展的同時力求促進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處,在信息時代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中要堅守正確的價值判斷,通過“為道”的方式對人的實踐行為予以心靈和精神上的引領。在大道“自然無為”的理念指導下,積極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由和幸福,在“為學”與“為道”的辯證關系中,尋求現代文明發展的法則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