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鞏寶平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四有好老師論,指出好老師應“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曾引發學界熱烈持久的探討和解讀。如果從文化傳承與流變的角度來看,四有好老師論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深根于豐厚的傳統教育文化土壤之中。孔子的學道愛人論是中國傳統教育立德樹人理論中的文化基因和現代各種教育理念的權輿濫觴。這種教育理念和文化基因在四有好老師論中隱約其間,有跡可循。
孔子君子學道愛人論是儒家教育哲學中頗有“創造性”思想的重要部分和典型代表。“君子學道愛人論”源于《論語·陽貨》“子之武城”章,關于君子之學、道關系,弟子子夏亦有諸如“君子學以致其道”的論解。道是儒家標榜的學問終極目標,所謂“儒以道得民”,儒家“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而此處儒家始祖孔子及后學講論、弘揚“君子學道則愛人”,其既指禮樂教化、德政愛民,也指學生教育、仁愛他人。前者是孔子對傳統政治教化愛民論(如《詩經·泂酌》中講“豈弟君子,民之父母”)的延伸,后者則是孔門后學將之放在一個師生教育的語境中對君子學道創造性轉化的結果。從后一種意義上而論,孔門師徒認為君子之道的內涵、實踐及境界,不僅限于仁、知、勇三維,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更在于通過學道、愛人來實現君子人格的完成或完美呈現。
就“學道愛人”論的基點、始發于“學”而言,君子學習的內容廣泛,既有禮樂射御書數、詩書易禮樂春秋等正統之學,又有灑掃應對、飲食起居、談吐理事等日常之禮;既需在下學上達中實現學、達的往復回路,實現“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相攝互融,實現下學和上達的互相融通;又需在博約、思學、行學、習學、學誨、學道、學志、學仕中實現盈縮自如地將所學吞納于胸;既要在“可與共學”“可與適道”“可與立”“可與權”中促進道、學兩益,又要在修習德知(仁知信直勇剛)中,勤于、善于學習,使行思中正,以免陷入為蔽所困之苦惑。在君子學道愛人論中,孔子將“學”列在首位,認為一個真正樂學、善學的人要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志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志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志愿。
“君子學道則愛人”,基于學而論君子的修為,通過學而上達至道,繼而終落腳于愛人,顯示了孔子儒家君子之道論中的理論關懷側重點在于淑世益人,而非越世益神或其他,充滿務實濟世的情懷。這種愛人始而有終,層層遞進,大致為首先基于愛己修身而后愛人,所謂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愛人當既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的親緣之愛,也有基于此等之愛推擴開來的“泛愛眾”、仁者“愛人”之愛。此即《大學》中所言“唯仁人為能愛人”、《孟子》中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謂也。除了學道愛人論之外,道德仁藝論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閃亮之處。他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此被今人視作“孔門教學之條目”,甚當。孔子通過闡發學藝、學道與仁德的關系,標舉下學上達的教育與學習理路,突顯其君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與主體:志道、崇德、好學、愛人四大部分。學道愛人論與道德仁藝論構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主體,二者都強調崇學尊道、貴德重人在教書育才中的重要作用。
概言之,“君子學道則愛人”中的“學”“道”“愛”“人”各有所指,將這種思想運用到教育領域,以“君子”標準規范教師行為,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這種理路在現代的教育理念和主張中,仍得到一定程度的繼承與發展。如孔子君子學道愛人論與近年教育界提倡的“四有”好老師關系密切,彼此之間存在著息息相通、互相印證之處。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發表講話《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提出好老師四個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即四有好老師論。此論為教師立德樹人確立風標,指明方向,在教育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如周洪宇主編的《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講話解讀》一書對四有好老師論的思想淵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解讀。四有好老師論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第一,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教育之理想乃為國家與民族育人才,古之君子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仕”并不是追求高官厚祿的功利主義工具,而是提倡品優學優之人能在更高處發揮作用,不負“任重而道遠”的責任。登高自卑,第一步當是增強學生的價值選擇與判斷能力,使學生追求真善美,能夠修明己身,而后能敬人、愛人,充滿務實濟世的情懷,意識到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如此才能為新時代育新人。
第二,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欲傳君子之教,先行君子之事。“儒家是教育家,教育家為人師表,必須能夠‘以身作則’,因而儒家在政治上強調‘正己’而后‘正人’。”教師應該為人師表,才能在魚龍混雜的當今社會做學生思想品德上的掌舵人,將學生引入正確的航道。這就要求教師能“學道”習君子之學,能“愛人”行君子之事,而后傳君子之教。
第三,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教師重在能教、會教,要教課業知識,更要教處事生活之道,因此教師應當有精神追求,警惕滑向 “愚”“蕩”“賊”“絞”“亂”“狂”的錯誤方向,將終身學習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不斷擴充和提高自己。
第四,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
“仁愛之心”是四有好老師論最后的落腳點,仁愛之心同樣也是教育的基石。時代精英的培養是教育的藝術,而仁愛之心則是教育的“基本功”。孔子要求“無終食之間違仁”,要求人們一刻也不能缺少仁德。“學道愛人”不只是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更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應以仁愛之心對學生,做到有教無類,包容尊重學生。
縱觀四有好老師論,將“有理想信念”列于首位,其次為“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淋漓盡致地展現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博愛的真諦。只有教師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養,樹立德智榜樣,方能立德樹人,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傳遞給學生,才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事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如細察四有好老師論,其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知識、仁愛之心四個方面確立好老師的標準,與《論語》中君子學道愛人論及道德仁藝論有異曲同工、息息相通之處。
孔子主張教育者應該學道愛人、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必須既具有好學、博學的品質,又具有善學、學以致道的本領,還要有學道以愛人的追求,教學要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大綱要目,突顯儒家教育思想志道、崇德、好學、愛人的主題。為師者不僅要好學善學,更要能學以致道、善于傳道。“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習近平同志的講話中指出‘傳道’就該是第一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無德難為師,教師這個崇高而神圣的職業對品行風范提出最為嚴格的要求。”
四有好老師論講師者的理想、道德、學識、愛心,展現了傳道、授業、解惑、博愛思想,將理想、道德放在學識之前,突出其引領作用,道義志向和美德懿行先于學識淵博,同時亦強調教師要不斷學習,有扎實知識而心懷寬仁之愛。這與孔子君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與主體一樣,都標舉教學自上而下的實踐理路和師者的主要標準,傳授道德、仁愛、六藝中所含的知識學問。從四有好老師論的主體構成淵源而論,孔子儒家的學道愛人、道德仁義論皆是其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歷史來源之所在。四有好老師論的提倡和踐行,是當今國人適應時代潮流需求和在創化創新中傳承弘揚傳統儒家優秀教育思想的產物。進而言之,四有好老師論可視作當今有識之士和國家領導人對孔子儒家君子學道愛人論等君子教育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古今相通的君子教育思想、人師標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論語》中,除了上述的學道愛人論、道德仁藝論之外,我們還能找到很多孔子師徒對君子教育、學道關系方面的精辟論解。
在近現代中外教育思想家的一些理論中,我們能隱約發現這些主張及其背后的理念活躍其間,彼此多有相通之處,古今遙相呼應,顯示了教育亙古不變的永恒定律。如孔子講君子好學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飲食、居住、言行及求道諸事中,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弟子子夏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亦同此。這種學習或教育主張觀可歸納為“生活即學習”、“生活中育人”,和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國教育家陶行之反其道而論的“生活即教育”,意涵相仿相通,遙相輝映。又如孔子提倡學思結合,注重思考,謂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種注重思考的觀點可以理解為強調學習者主動思考、自助探索。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提倡的“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自我發展的過程”,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社會建構主義學生觀”、“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皆與孔子所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凡此種種,皆可見孔子君子教育論與中外古今教育思想家相關論述相互印證、息息相通之處。他者尚待我們更進一步細察與發明。
總之,《論語》中所見孔子君子之道論蘊含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學道愛人、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等思想主張與現代社會提倡教師發展要求遙相契合。孔子君子教育論與古今中外很多教育理論不乏相通相證之處。學界應當重視研究孔子的君子育人思想,深入發掘、發揚精華成分,融會貫通中西古今立德樹人理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為我國未來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