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謝平中,伊若男,馬文元,武江華*
1.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山東271016;2.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青島眼科醫院
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幾乎已位于各類疾病之首[1]。其中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2]。
據預測,2020年預計全國胃癌發病率為24.30/10萬,新發病例數約為34.6萬例[3];且至2040年將分別增加67.6%和82.4%[4-5]。目前臨床針對胃癌首選手術治療,同時輔以化療提高病人生存率[6]。手術創傷、放化療的副作用使病人產生疲乏、疼痛、惡心、焦慮等多種不適癥狀,對病人的身體及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目前,多采用“癥狀負擔”來描述和衡量癥狀給病人帶來的不適程度[7-8]。癥狀負擔是描述病人在患病任意階段的癥狀經歷(包括癥狀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困擾程度)以及癥狀對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影響的綜合概念[9]。研究發現,癌癥病人的癥狀負擔越重,其生活質量越低[10]。本研究以胃癌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癥狀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為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泰安市5所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的93例胃癌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術前胃鏡活檢及術后病理確診為胃癌;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有閱讀能力或言詞表達能力,能理解調查者所表述內容;④無其他特殊治療者;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問卷調查。排除標準:①經解釋后拒絕參加者;②伴有嚴重影響軀體功能的疾病或并發癥者;③溝通交流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病人。
1.2.1 調查方法
向研究對象解釋本研究的目的并遵循保密原則,取得研究對象同意后,向其發放調查問卷。測評時間為病人術后2~21 d,問卷檢查合格后當場收回。共發放93份問卷,回收9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2 調查工具
1.2.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和疾病相關資料調查表。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疾病相關情況包括病理類型、分化程度等。
1.2.2.2 中文版安德森癥狀測評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Chinese,MDASI-C)
2000年由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研制,王德生等[11]漢化。可以直接用來評估中國癌癥病人的癥狀情況。該量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評估過去24 h內疼痛、疲乏、嗜睡等13項癌癥常見癥狀的嚴重程度;第二部分評估上述13個癥狀對病人一般活動、工作、情緒、行走、與他人關系和生活樂趣6個日常生活方面的困擾度。該量表采用0~10計分方式,0分表示無癥狀或無干擾,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嚴重程度或最嚴重的干擾,內部一致信度為0.94。
1.2.2.3 癌癥康復評價系統-簡表(Cancer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System-Short Form,CARES-SF)
該量表是由Ganz等[12]于1991年編制,用于評價癌癥病人生命質量,共34個條目,包括生理功能(9個條目)、心理社會功能(12個條目)、與醫務人員的關系(4個條目)、婚姻關系(6個條目)、性功能(3個條目)5個維度。各條目分為5級評分,無計0分,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偏重計3分,嚴重計4分;得分越高,提示病人的問題越嚴重,其生命質量越差。該量表各維度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66~0.93,總體重測信度為0.81,信效度較好[13]。
1.2.3 統計學方法

研究對象共93例,男70例,女23例,病人年齡37~79(45.44±10.68)歲,其他資料詳見表1、表2。

表1 胃癌術后病人的人口學資料(n=93)

(續表)

表2 胃癌術后病人的疾病相關信息(n=93)
病人癥狀嚴重度得分最低為健忘(0.18±0.61)分,最高為苦惱(5.03±2.07)分,嚴重度較高的前5位癥狀是苦惱、悲傷感、睡眠不安、疲乏、疼痛,詳見表3。病人癥狀困擾度得分最低為(1.14±1.61)分,最高為(4.95±2.12)分,其中困擾較高的條目是生活樂趣、情緒和工作,詳見表4。病人癥狀負擔總分為(50.70±18.14)分,處于較低水平。

表3 胃癌術后病人13項癥狀嚴重度評分結果(n=93)

表4 胃癌術后病人癥狀困擾度評分(n=93)

表5 胃癌術后病人癥狀負擔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胃癌術后病人CARES-SF總分為(45.44±10.68)分,條目得分為(1.33±0.31)分。詳見表6。

表6 胃癌術后病人CARES-SF得分

表7 胃癌術后病人癥狀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r值)
以病人一般資料中對癥狀負擔有影響的因素為自變量,以癥狀負擔總分為因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年齡、CA199、月收入3個變量進入多元回歸模型,見表8。

表8 胃癌術后病人癥狀負擔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顯示,胃癌術后病人癥狀嚴重度較高的前3位癥狀是苦惱、悲傷、睡眠不安;對生活的困擾較高的條目是生活樂趣、情緒。與許洪芳等[9]研究類似,但在癥狀排序略有不同,其研究中癥狀嚴重度最高的為疲勞。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病人大部分為胃癌根治術術后病人有關,有研究發現,行胃癌根治術的病人在術后普遍存在疲勞狀態[14]。因此,對于胃癌術后病人的評估,護士不僅要注重胃癌疾病本身導致癥狀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更要關注由治療導致病人出現的苦惱、悲傷、睡眠不足等癥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降低其不良情緒的發生。
3.2.1 CA199
CA199是胃癌腫瘤標志物之一,其測定值大小有助于判斷病人預后,CA199數值的增高可以從一方面反映病人的病情較重,其癥狀的嚴重度和癥狀總負擔也相應加重[15]。但CA199的數值并不能立即說明病情的嚴重程度,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及其他輔助檢查手段來判斷病人的病情及癥狀負擔。
3.2.2 人均月收入
結果顯示,術后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胃癌病人癥狀負擔的重要影響因素,人均收入越高癥狀嚴重度和困擾度及癥狀負擔水平總分越低。與朱曉丹等[16]的研究相似。許杰等[17]認為家庭經濟收入較好的胃癌病人能夠安心治療疾病,希望水平較高,經濟條件差者擔心昂貴的醫療費用所帶的經濟負擔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胃癌病人花費較大,病人手術治療期間花費高、負擔重,術后的相關治療同時也給病人帶來了較高的經濟壓力,經濟負擔常會影響病人對治療方式的選擇,甚至放棄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從而能引起病人癥狀負擔加重。這提示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要尤其注意家庭收入較低的胃癌病人,觀察其是否出現焦慮、苦惱等不良情緒,并及時予以心理干預,減輕其心理負擔,在臨床工作中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用藥,充分調動病人的社會支持系統,讓病人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降低經濟因素對胃癌病人癥狀負擔的影響。
3.2.3 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年齡越大,其癥狀嚴重度越重。這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①年齡越大全身各個系統的功能減退,身體機能下降,加上對手術等創傷引起的應激反應能力下降,機體代償機制調節不夠,對手術的耐受性降低,其對疼痛等的敏感性較強,自覺癥狀較嚴重。②老年人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而手術后也較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導致病人的癥狀嚴重度較重。③老年病人多退休在家或從事較輕的活動,來自社會或家庭的各種責任和壓力比較少,疾病對其生理和心理的影響較輕,困擾度也就較輕。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重視對老年胃癌術后病人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對自身癥狀的鑒別能力以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改善軀體功能狀態和情緒狀態,減輕癥狀負擔。
本研究顯示,胃癌術后病人生命質量得分最高的兩個維度是性功能和心理社會功能,原因可能與胃癌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個大的創傷,術后的化療又降低了病人的身體恢復能力,所以往往容易導致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下降[18]。因此,醫護人員術后要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疏導。
本研究表明,胃癌術后病人的癥狀負擔與其生命質量呈正相關,即病人的癥狀越嚴重,對生活的困擾程度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差。這與Han等[19-20]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認為癥狀是影響癌癥病人生活質量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各種持久不適癥狀不僅使病人的身體狀況、功能狀況下降,還會使病人對癌癥本身及治療后的自我滿意度下降,其直接后果將導致病人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下降,影響治療進程,一些病人被迫延遲,甚至需暫時終止相關的治療,從而降低了疾病的治療效果,使癌癥病人的身心康復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改善胃癌病人的癥狀,減少癥狀的數量,降低癥狀程度,可以降低病人的癥狀負擔,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疾病癥狀是病人疾病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身體不適,對病人的心理和情緒方面也有很大影響,加重病人的病情和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過程中應正確識別病人由于疾病引起的各種不適癥狀,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降低癥狀負擔,從而提高癌癥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