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華與時代價值。作為思政課教師,如何上好晉商文化主題思政課,如何把晉商文化與思政課進行有效融合是我們課題組一直的追尋和不懈的探索。
把山西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研究與推進,是基于豐富深厚的晉商文化以及“誠信為本、勇于創新、樂善好施、吃苦耐勞”的晉商精神。我們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為依托,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為主渠道,努力打造“色香味”俱佳的晉商文化主題思政課,讓學生聽著有趣、嚼著有味、思著深刻,愛上家鄉文化,自覺投身家鄉建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一、師生明確調研任務,分步推進課題研究
1.學生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課題研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了增強研究的對比性和可操作性,我們以新高二年級為研究主體,分三個階段進行了研究。
第一階段——調查研究。2020年暑假期間把新高二年級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研究。第一組,組織部分高二學生開展了以“了解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真查閱晉商文化的相關資料,走進晉商大院、晉商博物院等實地進行考查、走訪,觸摸晉商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感悟晉商精神的影響力。第二組,沒有進行晉商文化的具體研究和學習。
第二階段——展示成果。2020年9月第一周實驗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研究成果展示,并合作撰寫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走進課堂。9月第二、三、四周暑期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組同學,參與晉商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學習后填寫調查問卷。第二組為暑期未參加研究學習的同學,參與常規的教學課堂,課后填寫調查問卷。
2.教師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于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明確提出“八個統一”和“六個要”,為我們講好思政課指明了方向。
課題組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努力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在實踐中課題組成員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及國家課程設置特點,探索和完善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從感知事件、感悟道理、感動踐行,用思政小課堂聯結晉商文化大課堂。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和觀察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研究指導,分別進行了三個階段的研究。
第一階段——指導研究。2020年暑假期間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把新高二年級學生分成兩大組,組織部分高二學生開展了以“了解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為主題的學習活動,按照晉商發展歷程,將學生分為“創業組”“興盛組”“衰敗組”“復興組”四個小組,每組配備兩名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通過查閱資料、觀看紀錄片、參觀博物館等方式了解晉商文化,以幻燈片、短視頻等形式匯總研究成果,并撰寫研究報告。2020年9月第一周,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成果展示,并指導學生提交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展示課例。2020年9月第二、三、四周指導教師分為兩組,進行兩種不同的課例對照實驗,并請相關學科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撰寫觀察報告。第一組:四位指導教師以人教版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傳統文化的繼承》為基礎,進行晉商文化主題教學設計;進行課堂展示,并于課后撰寫教學反思。第二組:兩位指導教師進行常規的教學設計,進行課堂展示,并撰寫課堂反思。
第三階段——匯編課例。2020年9月—2021年4月指導教師成立研究晉商文化的社團“晉鳳雅韻”,指導學生深入了解晉商文化;匯編修訂晉商文化進課堂主題教學案例課例集。
二、師生深入挖掘文化,融入課堂思政探索
1.學生方面
學有分工,任務明確:暑假期間學生分為“創業組”“興盛組”“衰敗組”“復興組”四個小組,近兩個月的時間,學生在搜集相關信息的系統性和準確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單打獨斗,而是合理分工團隊作戰,8月底完成了小組課題研究總結。
學有興趣,形式豐富:在開學之初,高二年級第一組以活動小組為單位提交假期研究成果,有感悟、有美篇、論文、幻燈片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成果。9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課堂展示,小組代表分別從晉商文化的興起、興盛、衰落和復興四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集中展示。高二年級各班還專門組織召開了“研究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的主題班會課,戲劇社的同學以晉商文化為基礎創新改編了《立秋》的經典話劇,提高了對晉商文化的學習興趣。
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在調研過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都有所提高,學生參與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深化了對晉商文化的系統深入的了解。在展示過程中,學生整體上表達清晰、邏輯嚴謹,有感性認識更有理性思考,并能為如何重振晉商精神提出具體化的建議。在主題課程課例展示過程中,學生可以系統精準地講述與《傳統文化的繼承》有關的晉商文化知識。在之后的課堂上,學生善于用晉商文化資源來學習理解《文化生活》知識,增強了對晉商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增強了對晉商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堅定自覺投身家鄉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2.教師方面
轉變理念,育人為先:在暑期指導學生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老師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實地調研法,提升了自身對晉商文化的了解、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對新課標的解讀和對相關文獻的閱讀學習,全面增強自身素質,這是在常規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在2020年9月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我們充分意識到學生更應是課堂的主體,只要給足時間和平臺,我們會看到他們的無限潛力,這進一步促進我們轉變教學觀念。
展示課例,超越自己:在同課異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多次調整教學設計,不斷超越自己,在課題組成員課例展示結束后反思總結提升認識;在對比設計課例過程中,王福俊老師和王琳老師承擔了兩種課題的設計,在課例對比設計中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更堅定打造晉商文化主題思政課的決心和信心。
匯編課例,自覺傳承:課題組整理匯編了“尋找最美山西品味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主題教學案例課例集。在本階段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認為本土文化資源尤其是我們的晉商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孕育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更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惠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唯有更好地傳承才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我們學習宣傳晉商文化責無旁貸,把晉商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引導學生學習,這是高中政治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只有每一個山西人特別是學生關注了解學習傳承晉商文化,才能讓學生愛上家鄉、記住鄉愁、自覺參與家鄉建設。因此,學習研究晉商文化對進行高中政治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三、師生努力開拓創新,延伸課堂教學邊界
1.思政融合情懷深
課題研究注重把學生研學與延學相結合,把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相結合。課題研究以晉商文化為載體,拓展和延伸了教材知識。注重家國、家鄉情懷教育,把學科知識和晉商文化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四個小組指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便利資源,有針對性地選擇了解晉商文化、講述晉商故事、感悟和踐行晉商精神等,對山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與思考,注重對學生的品格塑造和價值引領。
2.課堂創新活動實
課程研究注重教材知識大單元教學與晉商文化小切口相結合。主題課例設計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文化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框題為基礎,但又不局限于拘泥于本框,在課例設計過程中立足整本《文化生活》乃至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學科內知識的整合,還涉及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同時,從晉商家風家訓、晉商大院文化等小切口入手,重構學科內知識體系進行大單元整體設計,既具有“活動課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特點,包括尊重學生的經驗、學生的關切、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自行建構的過程等,又具有“學科課程”尊重學科素養的特點,包括跨學科觀念。在課堂上,我們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規定清晰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帶著知識、生活、經驗、靈感、思考、興趣參與課堂教學。
3.形式創新方法多
在課題探究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拓展認知邊界、豐富教學素材。
每一位課題組教師都大膽創新、更新知識,我們加強理論素養的提升,注重研究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手段創新——課題組創新教師指導方式和手段,借助微信建群發布研究任務,定期跟蹤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把學習從課本課堂上延伸到博物館、檔案館、喬家大院等文化遺址,又可以借助互聯網、公眾號等網絡資源,豐富研究內容。
模式創新——在2020年9月設計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同課異構,同一教師兩種設計,同一班級兩種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把教師引領、小組展示、小組互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評價創新——課堂評價從觀課室走到課堂和學生中,觀課教師既是觀察者,又是參與者,進而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社團創新——課題組成員在初一成立了“晉風雅韻”社團,專門學習研究晉商文化,期望能夠達到初高中晉商文化學習一體化;指導戲劇社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排演了經典話劇《立秋》……
我們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延伸了教學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愛上晉商文化,傳播晉商文化,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現階段的研究對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性和示范性。
【項目: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H-19367。課題名稱《本土人文資源融入高中思政課的實踐探索——以山西高中政治課教學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