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興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了培養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要求物理教師在凸顯本學科教學特質的基礎上,發揮物理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究了“學為中心”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構建策略,以希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導下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學習能力,為他們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學為中心”的內涵
“學為中心”即教師立足高中生物理學情,通過有效策略的采取強化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幫助。具體概括來講,“學為中心”包含自主學習、生生互幫、師助等學習方式。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生運用所學及以往經驗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建構發現新舊知識聯系。一般情況下,“自主學習”包含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方面。1.課前自主學習:課前自主學習也被稱之為預習,即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完成預習,關鍵是從學生自身學情出發,明確學習任務量。2.課中自主學習:學生在深入物理教材的基礎上,完成與教材的對話。關鍵點是以問題為指導,可以是學生自主學習產生的疑問,也可以是教師提前設置的預習問題。3.課后自主學習:課后完成課堂知識的鞏固,關鍵點是適當拓寬教學內容,同時要求教師做好反饋。
(二)生生互幫
新課改提倡小組合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互幫”的理念設置教學任務,通過學生自學展示成果,通過小組交流實現優勢互補。“互幫”即學生間產生交流與互動,交流產生了,“互幫”學習也便完成了。“互幫”學習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時段:一是學生展示成果階段,二是學生探究后交流階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對知識點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開展小組交流,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去,并在大家的思維碰撞中激蕩出火花,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理解力、表達力的提升。
(三)師助
所謂的“師助”即教師從“傳道、授業、解惑”向著“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方向發展。師助學習要把握“三助三不助”的原則,即助在學法處、助在疑問處、助在提升處,學生可以自己解決的不助、可以通過小組交流解決的不助、可以通過探究活動解決的不助。教師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設置與學生學情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并做好指導。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師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學生展示預習成果時,給予幫助。教師要助力學生形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助力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并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2.學生研究教材處提供幫助。以教材為基礎,設置難易適中的問題,以體現出教師的導學功能,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分析與思考,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3.學生交流中提供幫助。在學生表達觀點時候,教師切勿打擾,要為學生留出質疑、分析的時間,教師則要做好指導和點撥。
二、基于“學為中心”的高中物理課堂構建
高中物理知識點眾多,教師的課堂講授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加之高中學業繁重,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開展課下學習。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必須從學生興趣入手,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而以“學為中心”物理課堂的構建,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而且可以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物理思想。基于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了以“學為中心”的物理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精準把握高中生心理發展特征
步入高中階段,學生心理發生了很大改變。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類型:
1.保持批判思維
證明高中生批判思維得以發展有如下幾個例子:(1)縱觀高中物理教材,有很多概念或知識點都需要以運算來推導,而學生有效推導的前提便是可以抓住中心思想。(2)學生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教師授課中的錯誤,并指出來。(3)很多學生都有追根到底的習慣,可以詢問老師也可以與幾名同學一起探討和交流。
2.能夠勝任自主合作學習
高中生具有很強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1)高中生學習目標明確,能夠根據自己的目標做出相應的學習行為。(2)在物理探究課上,通過巡視發現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都不同,由此說明學生有著自己的學習技巧和主見,而這種習慣是通過學生長期學習形成的一種有效策略。
3.具有積極的物理學習情感因素
通過實踐觀察發現,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科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學生只要進入實驗室,都躍躍欲試,說明學生喜歡探究實驗,這是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有效情感。
4.可以完成對自己的科學評價
自我評價是學生自我認知成熟的表現,無論從建構主義理論還是認知理論出發,自我評價都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自我評價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
(二)指導學生開展分層合作學習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里指全部的學生。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物理知識的發現、探究與歸納。在物理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差異,并正視學生差異,然后以學生差異為基礎,開展分層教學。簡單來講即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要了解各小組學生的基本情況,并為其設定差異化任務。而要想推動差異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就必須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習環境來推動強化生生交流,不僅可以保證每一位學生的積極參與,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進而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共同提升與發展。比如,在探究物理實驗“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時,教師就要在全面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兩大層次,A層次包含物理能力強、物理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B層次包含能力稍弱、物理基礎差、學習動機缺乏的學生。基于此,教師要指導A層次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設計、得出結論;對于B層次學生,教師要提供一定的幫助,對于學生疑問處進行指導。
通過分層教學,可以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獲得提升,同時也增強了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唯有如此,才能助力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三)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工作
物理知識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學要以學生認知基礎為根本,特別是對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講,如若忽視教學銜接,直接拿出高中物理教材開展教學,勢必不會被學生理解。比如,在教學高中物理知識點《摩擦力》的時候,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摩擦力,學起來應該很輕松,實則學生壓力很大。他們片面地認為增大摩擦就是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就是減小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出現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物理教師沒有帶領學生系統分析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影響摩擦力的因素著手,通過設計“影響摩擦力因素”的實驗,讓學生獲得系統、全面的認知,然后在研究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四)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可視化程度
1.巧用圖像,深化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圖像可以將抽象的物理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比如“電流的定義”,有了電流形成示意圖,通過帶有箭頭的線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導體內一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即電流”。
2.提升實驗的可見度與對比度,吸引學生注意力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樣是指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提升實驗可見度,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總結其中的規律。比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超重與失重”實驗,文章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教師可以就地取材,用空礦泉水瓶(底部帶洞)、一桶水開展實驗。將空礦泉水瓶裝滿水,然后將水平正立空中,引導學生觀察水的流動情況,然后將礦泉水瓶裝滿水,將其至于水桶上,讓水平正立開展自由落體活動。通過實驗演示,結合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分析裝滿水的瓶子立在空中,水會流出的原因,以及瓶中裝滿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的時候,瓶與水處于何種運動狀態。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超重與失重的現象。另外,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通過再學習等培訓,豐富自身物理知識,提升自身物理能力,并善用幽默語言開展教學,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以端正的態度開展學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才能為他們日后的提升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改革教學評價,優化教學方法
時代在前進,相應的高中物理教學也必須做出改變,而且不同學生的生活經歷、感興趣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教學轉變的效果可以通過學生物理成績體現出來,但從哪個方面著手,從哪個方面優化,教師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那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指出如何改進教學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而物理教學評價則是利用這一點,幫助教師明確了教學優化的方向,對物理教學的優化、高中物理教學的有序開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師生形成了一種天然的隔閡屏障,以至于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心,即便是有疑問之處也不敢提出來。而采取匿名的方式,在放松學生身心的前提下,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改進教學,進而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與效率。
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弱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無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而以“學”為中心的物理課堂的構建,可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物理教育對學生日后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是豐富學生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物理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以為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做好堅實的鋪墊。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利用合理方法開展教學,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明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通過有效方法的采取實現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以完成高質、高效物理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