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英
內容摘要:新課改的提出并不斷深入,使得當下的教育界迎來了改革。語文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且重要的學科,通過分析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發現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在課堂中缺乏有效互動,尤其是思維能力難以獲得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也必須迎來轉變。本文就思維能力以及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闡述,分析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阻礙,提出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思維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 作用 阻礙 策略
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其包含個體對于事物的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以及抽象力等等,是個體參與一切事物的核心以及支撐。就初中語文這門課程而言,其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驗要求極高,而初中生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中,需要教師不斷的開發。因此想要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需要不斷的創新原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地融入課堂中,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分析力、概括力等,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思維能力以及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概述
(一)思維能力
個體在進行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大腦思考如何解決,思考的這個過程就可以簡稱為思維。通常個體在思考環節會對問題進行分析、概括,繼而判斷,將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材料,繼而解決問題。從思維能力的概念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都不能缺乏這種能力,這也是個體開展一切活動以及發明創造的前提。
(二)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初中語文課本知識。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學習內容和小學相比,難度進一步加大,且融入了更多的古詩文和文言文,如若學生缺乏一定的思維能力,往往對于一些深奧的知識就不能更好的理解。比如像《皇帝的新裝》這一節課程,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對其內部的感悟就是不同的。比如思維能力差的學生,可以理解的就是皇帝被騙了,但不會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皇帝為什么會被騙,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心,所有人都不敢說出真話,卻只有孩子敢說出真話,體現了孩子是最善良的,而周圍的人卻因為害怕皇帝的權利,或者是不想承認自己笨不愿意說出事實的真相。很明顯思維能力強的人,在分析文章時會更加的透徹,也更能夠理解語文課本中的知識。
2.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創新力。語文是一門以文字為基礎的學科,該學科的學習是比較枯燥的,尤其是對于語文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更缺乏學生的主動性。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力,一般體現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創造能力等多個領域,和思維能力是類似的。如若學生能夠在這些領域有較好的發展空間,那么在學習語文時也會更加的簡單,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會更高,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創造性。
3.有利于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思維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如果學生思維能力較高,那么在語文課堂上,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顯得更為簡單,語文教師花更少的時間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對于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阻礙
(一)教師缺乏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理解。雖然在新課改中明確規定了當下的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是很多的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較為嚴重,在教學環節仍然是以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為主。這一思想的存在,就會導致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仍然是以教學基礎的生字詞、講解課堂內容為主,未涉及到關于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這也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提升。
(二)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語文是一項非常枯燥的學科,尤其是初中階段的語文,其難度不斷提升,對學生的思維要求很高。就初中的學生而言,思維空間是比較狹窄的,如果僅是以課本的知識為主進行講解,是無法提升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動性的,更不能夠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也是影響課堂趣味性以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一種重要體現。目前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較為普遍的方式就是多媒體教學,未納入一些小組合作、問題引導等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缺乏充分的思考和理解,這必然會阻礙初中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不突出。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落實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充分的思考。只有學生的大腦在課堂中動起來,才能夠落實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力、思考力、概括力等。但是就當下大多數的初中語文教師,每一節課程都會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時間非常的短暫,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在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這也必然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逐步被弱化。
三.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思維能力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其包含學生大腦中的一切活動。下文主要從形象思維、分析思維、探究思維以及概括思維,這四個角度闡述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基于多媒體將文字轉變為圖畫,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以人、事和物的直觀形象為載體,進行構思以及塑造的思維過程。就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大多數都是以文字的方式去表述相應的內容,需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想象文字中所包含的事物,勾勒相應的場景。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以灌輸式為主,讓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這種方式使得學生逐步降低了語文學習的興趣,也習慣了被動式接受教師的講解。久而久之,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被弱化,這并不利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融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一些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的事物,讓學生能夠主動的思考文本的場景和情感。例如《天凈沙·秋思》這一內容,這是一首詩歌,需要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該詩歌,掌握其中的文學常識,了解詩歌中的幾個意象,并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當下的初中生而言,缺乏一定的閱歷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腦中勾勒場景也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的思維,通過多媒體將文中的枯藤、老樹、小橋流水等意象展現,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象這個畫面,并在班級中分享。只有教師將這種形象思維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學生才能夠在學習相關知識時,主動地在腦海中勾勒出相應的人、物以及事件的畫面感,不斷的提升語文學習的質量。
(二)融入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語文這門課程對于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本中無論是閱讀理解的分析,還是寫作能力的訓練,均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某項能力。尤其是在閱讀文本分析部分,教師需要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通過引導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分析,繼而提升一系列能力。通過融入小組合作以及問題引導式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主動對相應的問題進行探究。例如《貓》這一節課程,講述了作者三次養貓的經歷,也展現出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閱讀并思考。第一個問題,文中作者養了幾次貓,最終貓的結局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每一次養的貓都有什么特點?作者最喜歡哪一只貓?第三個問題面對最喜歡的貓離去后,作者是怎樣的情感?通過提出疑問,讓學生在小組內部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究,不斷的提升學生對語文文本的理解、探究等各項思維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文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科,縱觀語文課文中的大多數文本,其所描述的內容皆是以生活為主,比如常見的詩歌、記敘文。通過引入生活的內容,進行中心思想的闡述。因此為了提升學生課堂教學的質量,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一些語文知識進行分析時,就需要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程的學習和分析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非常值得研究的文章,內文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主要闡述的就是作者和父親之間的感情。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悟這種情感,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用幾個詞概括文中父親的形象,再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父親是怎樣的形象。此時有的學生說父親平時早上穿的干干凈凈,晚上回來就是一身的泥巴,滿手的老繭。看見父親的次數很少,但是總是可以在關鍵的時候出現。雖然很嚴肅,但是可以感受到父親為這個家所付出的努力。通過這種聯系生活的引導方式,學生不僅可以理解生活中父親的不易,還能夠更好的感悟朱自清的背景中對父親形象的描寫。
(四)融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概括也是學生思維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是學生對整個文本的理解以及思維的綜合體現。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實踐活動,比如像角色扮演、辯論賽等,不斷的訓練學生的這種語文概括能力。例如《駱駝祥子》是老舍的長篇小說,其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一位車夫的悲慘命運,是初中階段學生必讀的一個文本。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了某個內容后,選擇搭檔進行表演,演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當然演示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自由組合臺詞。通過融入這樣的活動,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環節思維的活躍度,落實學生的各項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盧進秋.啟發思維.提高能力——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革新舉措[J].中學教學參考,2021(01):18.
[2]石光善.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0(12):133.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舊店鎮大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