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強國,擁有十分濃厚的文化底蘊,無數的中國學者創(chuàng)造出了數以萬計的文學作品,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中國的文學作品也逐步走向了世界,同時,如果想要中國的文學作品在國外能夠得到好的反響并且可以在國外進行傳播需要有較好的翻譯者對文章進行清晰合理的翻譯,由于文學作品具有多樣性,并且不同的人閱讀同一本作品最終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同時不同的翻譯者用不同的方法所翻譯出來的書本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可能會導致最終所翻譯出來的書本并沒有很好地描述出作者原本的意思,甚至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作者的想法,對于《雨夕》這本書,就需要翻譯者利用三維視角在生態(tài)翻譯學中進行英譯翻譯,這種翻譯方法能夠更加貼切地把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內容所翻譯出來。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視角;英譯特點
【作者簡介】鄭琪(1990-),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助理實驗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翻譯、應用寫作及實務。
對于生態(tài)翻譯來說,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要循環(huán)利用作者在書籍當中所構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且要以原文內在的生態(tài)結構為出發(fā)點來對作品進行翻譯,因此,生態(tài)翻譯學與其他的普通翻譯是不同的,由于生態(tài)翻譯是以原文內在的生態(tài)結構為出發(fā)點來對作品進行的翻譯,因此將生態(tài)翻譯加入英語翻譯的翻譯過程當中可以使書籍翻譯的最終成果更加地貼近原作者的想法,而翻譯者在翻譯過程當中運用三維視角可以從多個方面很好的解析原作的意思,可以更加立體,更加全面地翻譯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這樣就可以使最終所翻譯出的書籍可以更加貼近原著。本文就將分析生態(tài)翻譯學種三維視角下《雨夕》這本書的英譯特點,并對英譯翻譯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目前英譯翻譯所存在的問題
1.英譯過后的書籍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判斷書籍翻譯的準確程度。翻譯者對于一本書的英語翻譯往往是沒有參考標準的,每個人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對于書本內容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來翻譯過程當中,由于每個人的英語功底也是不同的這就會導致不同的人即使翻譯同一本書,最終得出的結果卻是不相同的,因此,這就導致書籍在翻譯完成之后,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判斷書籍翻譯的好壞,這就會導致最終所翻譯出來的書籍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翻譯者在翻譯書籍的過程當中雖然全本書沒有出現相關語法錯誤和詞語錯誤,但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存在一定的距離,沒有十分清晰地把作者自身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的書籍最終翻譯出來是不合格的,翻譯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很好地將書籍完整地翻譯出來,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判斷標準,沒有辦法十分明確地檢查出翻譯的書籍中所存在的問題。
2.翻譯者在音譯的過程當中會出現語法和用法的問題。由于英譯是需要運用其他國家的語言來對書籍進行翻譯的,而由于不同國家的人所運用語言的方式和習慣也是存在差異的,且中國人與英國人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樣就無法避免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出現一些語法上的問題,在中文里,我們對于一句話的先后順序沒有特別強硬的要求,對前后主語的順序也沒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在英語當中確實要首先強調重點和主語,并且在講話過程當中對于重點和主語的先后的順序有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句話在中文中也可以表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但是在英語當中只能先說“北京是首都”這個重點,然后再表述“北京是誰的首都”這個問題,最后再去說明那些修飾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最終整句話就變成了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巨大的,這些巨大的文化差異,就會導致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出現相應的錯誤,這些錯誤就會導致讀者在閱讀書籍的過程當中對書籍的內容產生誤解,這樣不僅不利于中文書籍在國外的傳播,還可能會導致一些無法挽回的,因此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文化之間的差異問題從而避免語法和用法問題的出現。
二、生態(tài)翻譯學中三維視角下翻譯《雨夕》的好處
1.可以使翻譯者更好地分析和了解《雨夕》這本小說?!队晗Α肥侵木┡尚≌f家蕭乾在20世紀30年代所創(chuàng)造出的代表作,小說中運用溫柔細膩的筆法和別致的描寫方式敘述了一個平凡而令人回味無窮的鄉(xiāng)間避雨的故事[2]。在翻譯《雨夕》的過程當中,最難處理的部分就是對于書中人物性格和心理思想的表達和體現,比如作者通過描寫雨天在磨坊當中,我、廠工和女人在避雨的過程當中長工對女人冰冷的態(tài)度和將女人趕出磨坊的殘酷舉動,來引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在這段描寫當中一方面暗含了長工是為了尋求自保而選擇傷害弱者來保全自己,另一方面則從側面影射了這社會中道德的淪喪和善良人性的流失。這種雙重象征的描寫方式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就需要翻譯者們提前將作者所要表述的含義進行清晰的解讀,但是當翻譯者在三維視角下對文章進行翻譯時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對文章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讀,當翻譯者運用三維視角來翻譯時,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到文章的多重含意,例如在對《雨夕》中“雨”的分析時,從表面來分析“雨”在《雨夕》當中單單只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從意義來分析“雨”象征著當時社會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并渲染了文章悲涼黑暗的氣氛。這樣就可以使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把作者所要表達和暗含的思想和內容翻譯出來,也可以使出來的文章變得更加具有深意。
2.最終翻譯出來的書籍可以更好地將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圖表達出來。翻譯者們利用生態(tài)翻譯學來對書籍進行翻譯唯一更好地貼近原作者對于書籍的思考方式和寫作過程,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個立論基礎是其客觀性、存在性和可持續(xù)性的重要前提和理據[3]。同時,生態(tài)翻譯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翻譯者們通過生態(tài)翻譯來對書籍進行翻譯,可以提高書籍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由于生態(tài)翻譯不僅僅只是片面地強調翻譯過程,而更多的是強調翻譯最終結果的邏輯性,這種具有特色的反應方式可以使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更加貼近原作中作者所建設的生態(tài)結構,這樣就可以使最終翻譯出的書籍更加地貼近原作者的思想,而由于中國的文化相對于英國的文化來說,在表達上更加的隱晦和含蓄,會導致中國的部分書籍對于外國讀者來說沒有辦法很清晰地了解書籍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利用生態(tài)翻譯學來翻譯書籍,就可以使翻譯者對于書籍的翻譯不單單只局限于原作者的思想而是結合了翻譯者自身對于原作的理解和解讀并與原作相結合,最終形成一個綜合的翻譯產物,這樣翻譯出來的書籍可以更加有利于國外讀者來進行閱讀,可以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書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3.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俗話說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這個國家的書籍,對書籍的英譯可以讓書籍更好地走向世界,也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從而實現文化交融的目的,《雨夕》這本書生動形象地體現了舊社會婦女所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并且作者以北京作為寫作背景,熟練準確地運用了北京語言特色,反映了這那個時期的北京人的生活與思想情感,這就可以很好地使國外了解到中國本土的文化,同時也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了國門[4]。由于最終音譯的書籍是要走出國門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翻譯者們的綜合素質有了較高的要求,翻譯者們也要具備一定的責任心和耐心,翻譯的過程當中保質保量,更加完善地將書本翻譯出來。
三、如何合理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三維視角來對文章進行英譯
1.翻譯者對原著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對于翻譯這項工作來說,其中起到絕對性作用的還是翻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和認識,作為翻譯者在翻譯書籍的過程當中首先應當對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書中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做詳細的了解,并且要對作者本身的生平事跡和在寫作過程當中內心的思想過程進行了解和揣測,這樣才能夠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向作者進行靠攏,所翻譯出的文章也才能夠更加貼近于原作者的想法。翻譯者首先要將原著中所運用的生態(tài)結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了解,并根據原作者的生態(tài)結構來引用出自身翻譯的邏輯,并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要對文章進行多維度的應用和轉換,合理地將三維視角引用到對文章的理解當中,翻譯者要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做到對一段話的理解,不能單單只從某一個角度出發(fā)而是要從多角度,注重文章中作者的多重含義,多方面對文章進行分析和理解,并且在對原作的了解和分析當中要十分細致地對文章進行分析,不能只是對文章進行大概的翻譯,這樣翻譯出來的文章才能更加符合原著[5]。
2.翻譯者要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既要對文章進行了解和分析同時也要結合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并且要將中文的文章翻譯成英文,有雙語之間的來回轉換這就需要翻譯者具有很高的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并且自身要對文章具備很高的理解能力,這就需要翻譯者們要具備很高的英語素養(yǎng),要做到對英語的運用能夠做到熟練,并且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要細心認真,不能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出現語法和單詞等一些低級錯誤。翻譯者也應當多閱讀一些相關的外國的名著來多多了解和研究英國的文化和思維習慣以及方式,并且可以多與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翻譯者固有的中文思考方式,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翻譯者們的英語素養(yǎng)。由于翻譯需要翻譯者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翻譯者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并積極向有經驗的翻譯者進行學習,這樣才可以使翻譯者對書籍的翻譯更加準確和嚴謹,使最終翻譯出的書籍更好地走出國門,翻譯者們可以積極地參加一些相關的學術講座,和其他的翻譯者進行溝通和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英語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的文化要更高更遠更好地走向世界,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中國文學的翻譯工作,在對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當中要做到對文學作品進行嚴謹合理的翻譯,翻譯者在翻譯書籍的過程當中應當合理地在生態(tài)翻譯學中運用三維視角對文章進行英譯,翻譯者們要避免低級錯誤的產生,要注意一些語法的使用和一些文化上的差別,并且要與原著作者的思想進行貼合,不能隨意地更改原著的中心思想,并且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晰明確地翻譯出來,翻譯者可以在翻譯的過程當中適當地加入自己對書籍的理解,但這一切的前提條件都必須是以作者的中心思想和生態(tài)體系為準的基礎下,這樣才能使翻譯者最終翻譯出來的書籍符合原著。
參考文獻:
[1]康寧.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解讀中國典籍翻譯策略的對比研究——以《陋室銘》英譯本為例[J].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 18(4):117-120.
[2]李曉旭,張紅.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中國生態(tài)文化詞匯翻譯——以十九大報告翻譯為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19(2):128-132.
[3]張建花.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的《紅高粱家族》英譯本探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7):43-45.
[4]商君瑞.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化視角下的社科類文本翻譯——以A Sand County Almanac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3):97-99.
[5]胡維,曾霏霏.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民俗文化英譯研究——以《我倆的故事》英譯本為例[J].福建茶葉,2020,42(2):320-322.